法國七月革命,是1830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序麯,因為波旁王室在的專製統治令經歷過法國大革命的法國人民難以忍受,以致法人群起反抗當時法國國王查理十世的統治。是次革命的成功是維也納會議後首次革命運動得以在歐洲成功,鼓勵了1830年及1831年歐洲各地的革命運動,標志了維也納會議後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保守力量未能抑製法國大革命後日益上揚的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浪潮。
革命背景
查理十世的失政
* 他清洗了軍中曾為拿破侖效力的軍人,引起人民不滿
* 恢復了土地貴族的權力;賠償六十五萬法郎予曾在法國大革命中損失了財産的舊貴族(émigré);國債的利息由百分之五減至百分之三,觸怒了中産階級,此外查理十世加強言論管製:1826年,國會通過了新的出版法,新聞審查制度被重新引入,罰款大大增加,出版人可遭受檢舉
對天主教會的不滿
政府的宗教政策旨在復興舊秩序(ancient regime),教士藉打擊革命勢力之名鎮壓異教活動,如在國會通過法案,使褻瀆神靈的行為可以被叛死罪;耶穌會的地位被重新肯定,引起自由主義者的不滿,而且在教育方面:1824年,主教獲授權委派所有小學教員。至1830年,學校內約三分之一的哲學教師都是教士。知識階層因而對於教會控製教育十分憎恨,對教會的極端保守行動感到憂慮
外交挫敗
查理十世為了贏取國民的支持,政府介入了希臘獨立運動,並派軍遠征阿爾及爾(Algiers)。然而,國民遲遲未看見其成功,因此對此感到失望。於是在1830年3月,國會對內閣投不信任票;同年7月的國會改選之後,仍出現自由主義者及反對派支配國會的局面,政府施政受嚴重威脅
革命原因
查理十世於1830年7月25日,國王頒布聖剋盧法令(Ordinances of St. Cloud)宣佈限製出版自由、解散新選出的國會、並舉行通過新的選舉法,令是年九月的新選舉中本來四分之三的合資格選民(大部份為中産階級)失去投票資格,
經過
1830年,巴黎成立新的君主立憲政體政權,革命在沒有經過什麽反抗的情況下完成,反映國內普遍存在的不滿。革命後奧爾良公爵路易腓立繼承王位,使推舉他的自由主義者藉機取得權力;法國再次違背了維也納會議所訂下的正統原則。路易腓立的主要施政有:
* 允許革命的三色旗取代了波旁王朝的白色旗成為國旗
* 承諾支持保障民權的理論,取代“君權神授”的君主專製體製
* 元老院議員世襲製被削弱,議員由國王提名,部份自由派貴族被任命
* 選民人數增加,年齡由三十降到二十五,財産要求由三百法郎降至二百五十
* 議員的法定年齡由四十降至三十
* 廢除了出版審查法;保守的宗教法令被廢除,每一市鎮皆成立一所國傢資助的小學
評價
* 波旁王朝的覆亡使君主專製的進程徹底停頓,教士和貴族的政治權力亦消失殆盡。新政權以保障個人財産、公共秩序及維護民主自由為目標
* 政府的改變使法國退出了梅特涅主導下的歐洲協調
* 激發了比利時獨立和波蘭、德意志、意大利的革命行動
* 不過“七月王朝”從一開始就面對巨大的反抗:教士和正統的保皇份子認為路易腓立及其支持者為叛國賊;共和主義者認為受騙了(他們希望更激進改革);熱心於波拿巴主義者亦是反抗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