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凱爾特人的興起與鐵器時代文化
[凱爾特人的起源、分佈和遷徙]公元前1千年代初,歐洲出現鐵器工具。約公元前8世紀,法國進入鐵器時代。凱爾特人是歐洲最早懂得冶煉鐵、製造鐵器工具的居民,是在語言、物質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具有共同特點的一些部落群團的總稱。他們都屬印歐語係的凱爾特語族,創造了歐洲鐵器時代的哈爾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宗教方面都信仰多神的特羅依德教。法國東部塞納河、羅亞爾河上遊、德國西南部萊茵河、多瑙河上遊地區是凱爾特人的發源地。約公元前1千年代初,他們首次在這些地區出現。隨後的幾世紀中,凱爾特人以武裝的部落聯盟為單位,嚮周圍地區擴散、遷徙,進行軍事移民。他們憑藉鐵製武器戰勝了尚處於青銅時代的部落,公元前7世紀已在法國東部、中部各地定居。公元前5世紀末凱爾特人抵達法國南部和比利牛斯山,並與當地的利古爾人及伊比利亞人融合。公元前4世紀末3世紀初,凱爾特人的一支——具有日耳曼人血統的比爾及人越過萊茵河進入法國東北部,在塞納河以北,阿爾登山區以西和以南的地區定居。公元前500年以後,法國已成為凱特人主要的居住地區。古羅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把高盧人居住的地區稱為高盧,面積約60餘萬平方公裏。高盧人生性坦率、狂熱和輕浮,勝時盛氣凌人,敗時垂頭喪氣。
[哈爾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凱爾特人的物質文化分為哈爾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兩個前後相連的時期。作為凱爾特人主要居住地區的法國,約在公元前750年進入早期鐵器時代——哈爾施塔特文化期①。這一時期,流行帶有鈴狀把柄的鐵劍和帶有嚮上彎麯弧形把柄的鐵劍,以及各種斧、刀、箭鏃、矛頭等鐵器,此外,還生産青銅器皿、各類衿針和以玻璃、琥珀、象牙製成的小飾物。墓葬既有火葬高塚墓,又有直肢土葬。酋長、首領和氏族上層人物,死後常伴以四輪戰車葬,屍體放於木槨墓室內的戰車上。隨葬品有武器、馬具、飾物等。
公元前5世紀中,西歐進入凱爾特人鐵器文化的第二階段,即拉登文化期。這一文化因瑞士西部納沙泰爾湖畔的拉登遺址②而得名。分佈於奧地利、法、英等國。拉登文化以獨具一格的裝飾藝術著稱,它從哈爾施塔特文化樸素無華的幾何圖案發展而來,又受到東歐草原斯基泰文化的怪異動物形象和希臘古典藝術寫實風格的影響,成為以麯綫蠃旋和圓圈圖案為主,伴以希臘式花草和斯基泰動物紋樣的裝飾風格。這種裝飾藝術主要表現於盔甲、盾牌、銅鏡等金屬器物上。墓俗從哈爾施塔特時期的四輪戰車葬轉變為兩輪戰車葬。
拉登文化時期,凱爾特人的鐵器冶煉和製造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出現具有特色的鐵犁鏵、鐵鐮刀和帶有精緻鏤花劍鞘的短劍。洛林、中央高原和勃艮第是主要的産鐵區。
① 傳統的分期法認為哈爾施塔特文化起於公元前1100年,止於公元前450年。公元前1100年至前750年為前期,後期為公元前750年至前450年。前期包括骨灰甕文化,青銅器和鐵器同時存在,實際上是從青銅時代嚮鐵器時代的過渡。晚近研究中的哈爾施塔特文化,僅指傳統分期法中的後期而言。
二、凱爾特人的經濟
凱爾特人的經濟以農耕和牧畜為基礎。早在進行軍事遠征和遷徙期間,凱爾特人已從事農業生産。他們徵服新的土地後,集體占有宜於墾殖的田地,並在各部落間進行分配。他們善役馬,會使用鐵犁,懂得在當時可謂較先進的耕作方法。高盧北部的凱爾特人以灰泥作肥料施於農田。有的地方使用帶犁刃和犁壁(拔土刀)的輪式犁翻耕草地。這種犁需由8頭牛牽引,耕地深度比當時意大利人和希臘人所用的輕犁要大,宜於開墾多石和難以耕作的土壤。依靠鐵器工具和較先進的耕作技術,加以凱爾特人懂得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選擇不同作物進行種植,所以在正常年景下,高盧的農業收成是相當好的。凱爾特人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輔以黑麥和燕麥,還栽培甜菜、蕪青、亞麻、大麻、洋蔥、蒜等作物。較為充裕的糧食産量,為人口的增殖提供了客觀條件,據估計,高盧的人口從公元前1000年的70萬人增加到公元前400年的300萬人。
畜牧業是僅次於農耕的經濟部門。飼養的動物有馬、羊、牛、豬等。養馬和養羊尤為普遍。有的部落聯盟僅飼養單一的某種牲畜,將森林和林間開闊地作為養豬的場所。有的地區流行將半馴化的豬在橡樹林中放牧的飼養方法。
從公元前5世紀起,高盧大部分地區的居民過着以農耕或農牧混合經濟為生的定居生活。他們用木材和粘土建屋,室內無傢俱,僅在地面鋪上幹草或麥桿,覆以獸皮。住房旁的院子內大多挖有儲藏𠔌物的地窖。
[手工業]根據考古材料,哈爾施塔特文化的晚期,凱爾特人的手工業已有萌芽,它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從簡單的家庭生産中分離出來。金屬開採、治煉和加工是手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在哈爾施塔特文化期,凱爾特人主要是利用沼鐵礦和露天鐵礦。進入拉登文化期後,開始尋找含鐵豐富又易於挖掘的鐵礦進行開採,並在礦藏附近進行冶煉,他們通常以木炭為燃料,在立式爐內冶煉鐵礦石,煉出的鐵塊呈長方形,兩端較尖,這種條形鐵錠每塊重約6—7公斤。有的地區人們進行貿易時,以這種鐵錠作為一般等價交換物使用。高盧各地都發現拉登文化時代的礦址和冶煉加工製造鐵器的手工工場遺址。當時生産的鐵器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類型的武器,如短劍、匕首等;其次為各種生産工具,如犁、鐮、銼、鉗、鑿、鋸、斧、鑽頭、剪刀、剃刀等。
凱爾特手工工匠加工青銅、金、銀等金屬的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生産的帶有裝飾圖案和雕刻花紋的手鐲、別針、腰牌等馳名中歐和西歐。他們懂得鑲嵌、鍍金和鍍銀的方法。凱爾特人冶煉金屬、加工、製造鐵器和其它金屬器的技術,在當時歐洲處於先進的水平。
除了金屬冶煉和加工,凱爾特人的手工業還有皮革、陶器、玻璃、搪瓷、車輛製造等不同種類。公元前2世紀,高盧地區的陶器製造趨於完善,製陶作坊中不僅使用陶輪,還擁有結構較良好的陶窯。高盧人生産的陶器以高超的手工技巧和雅緻的風格而著稱。皮革除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外,廣泛用於製造戰士的皮上衣、佩劍的腰帶、馬鞍、馬具、盾牌蒙皮和頭盔等。
手工業的發展還反映在生産技術水平上。哈爾施塔特時代的四輪戰車葬演變到拉登時代的二輪戰車葬,不僅是葬俗的變化,而且反映了手工業製作技術的進步。二輪戰車的車輪帶有鐵輪緣。在歐洲,凱爾特人最先懂得利用鐵熱脹冷縮的原理。發明把燒紅的鐵箍套在帶輻條的木輪上,使箍冷卻時緊緊固住木輪的技術。二輪戰車是木匠、鐵匠、製車匠熟練配合製造的産物,質量在歐洲堪稱上乘。
手工業的發展還表現為某些産品不再是零星、斷續的生産,而是成批地生産。由於鐵器普遍使用後促進了生産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從而對鐵製工具、武器以及其它鐵製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時,那些氏族貴族攫取越來越多的財富後為了享受的需要,不僅從地中海地區意大利、希臘等地輸入青銅器皿、飾物等,也要求本地區生産更多的奢侈品。項圈是凱爾特人喜愛的飾物。在拉登早期大多為氏族貴族和貴婦人佩戴,到中期便廣泛流行。已有專事項圈生産的工場,産品遠銷至中歐各地。
[商業]從哈爾施塔特文化晚期起,凱爾特人開始從事以交換為目的的手工業生産。凱爾特人各部族之間,凱爾特人與地中海沿岸及歐洲其它地區的貿易往來也隨之發展起來。公元前7世紀末,在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出現一些希臘移民地。馬西利亞(今馬賽)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最初,希臘商人和手工業者通過居住在法國南部的利古爾人與內地的凱爾特人建立了交換關係,進而與中歐的凱爾特人從事貿易往來。從地中海沿岸運往內地的主要有珊瑚、象牙、玻璃、酒、青銅器皿等物品,從高盧嚮外輸出的商品是金、銀、錫等金屬原料及牲畜、皮革製品等。凱爾特人早期與外部的商品交換主要是為了滿足氏族貴族奢華生活的需要。
從拉登文化中期起,高盧不同地區間的交換變得活躍,交換的物品日益增多。凱爾特人與其他地區間的商品交換和貿易已具有經常的性質。他們在高盧建立了一個道路網,不少水陸路的交叉口有易馬換貨的設置。索恩河上的沙竜、馬孔,盧瓦爾河上的奧爾良、羅昂,塞納河上的巴黎、梅竜等都是水陸貿易的商品轉口點。沙竜是當時南北高盧商業綫路上的重要關卡。凱爾特語中的馬古斯(magus)為商場、市場的意思。名字以馬古斯結尾的地點大多坐落於渡口或橋邊,是當時的貿易集散地。長距離的物品交換也隨着商路和貿易集散地的建立而出現。
由於商品生産的發展和貿易活動的加強,從公元前2世紀起,凱爾特人開始鑄造錢幣,最初在高盧西部地區出現仿造馬其頓腓力二世金幣式樣的錢幣。後來,北部、南部和中部各部落群團都相繼鑄造錢幣。錢幣的式樣和圖案或模仿希臘,或鑄造各種人物和幾何圖形。如布列塔尼流行的錢幣,正面為戴月桂冠的頭像,反面是拿着矛和盾的戰士形象。
貨幣是手工業和農業分禽,商品生産和商業活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産物,但凱爾特人的貨幣活動尚處於原始階段。這是因為,首先,大多數貨幣沒有度量單位,重量也不相同。幾乎在所有凱爾特人的寨堡中都發現用來稱錢幣的磅稱,他們按重量使用錢幣。由於不存在貨幣單位,很大程度上限止了貨幣職能的發揮。其次,當時高盧地區還未出現國傢,沒有形成政治上的統一體,錢幣的鑄造和流通具有分散、局部的性質。許多部落群團擁有自己的鑄幣工場,每一種貨幣的使用範圍大約在直徑80—160公裏的區域內。再次,各種物品在部落群團間的交換中仍作為等價交換物在廣泛使用。
[城市的萌芽——寨堡]公元前7世紀末、6世紀初,高盧東部地區陸續出現許多較大的設防居住地——寨堡。最初,寨堡僅是部落的聚居地,在與其他部落發生戰爭時作為避難所。古羅馬人把凱爾特人的設防寨堡叫作“奧必達”(oppida)。考古學家使用了這個術語,以與歐洲青銅時代較為簡單的山堡相區別。
公元前5世紀後,寨堡的數量逐漸增多,在凱爾特人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趨重要。寨堡大多建造於人們不易到達的高地上或河流的拐彎處,占地遼闊,四周有城墻或深溝圍住。隨着社會經濟的變化,多數寨堡能貯藏較多的糧食,圍欄大批牲畜,生産的武器、工具和飾物往往供應周圍地區的需要。它們從最初單純防禦性質的避難地點,發展為帶有手工業生産性質的部落聚居中心,其中有些成為部落聯盟和部族的行政中心,或成為一個地區內的宗教和商業中心。
高盧中部艾杜依人的聚居中心畢布拉剋德(今伯夫雷山)是高盧最大的寨堡之一。築於4座山上,面積135公頃,周圍城墻長7公裏,內部包括居住區和手工工場區,有煉鐵、煉銅、製搪瓷、製陶等工場。寨堡在當地的經濟活動中起着中心作用,在軍事活動頻繁的時代,起到保持經濟活動繼續發展的作用。雖然寨堡還不是真正的城市,但象畢布拉剋德這樣的寨堡經過多次規劃後翻造重建,還設有下水道,可以說已經是城市的雛形。凱爾特人選擇的寨堡地點往往具有經濟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後來羅馬人在原有寨堡基礎上建立的許多新城鎮,不少發展為今天的都市,如巴黎、裏昂、斯特拉斯堡、貝藏鬆等著名城市。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凱爾特人是創立今天法國城市的先驅者。
三、凱爾特人的社會組織和文化
[高盧社會的分化] 早在哈爾施塔特文化時期,凱爾特人氏族中已存在上層分子與一般成員、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別,出現財富分化。馬恩河地區和中部一些地方發現的這一時期的氏族貴族墓葬,建築考究宏大,有豐富的隨葬品,顯示墓主與一般氏族成員之間不同的地位。隨葬品中珍貴的飾物和酒器表現了氏族顯貴的奢華生活。1953年,在塞納河上遊的維剋斯發現一座氏族貴族墓,墳墩直徑達42米,高為9米。墓主是位婦女,頭戴金冠,身着滿是金片的衣服,躺在華麗的四輪葬車上。四周鋪滿手鐲、胸針、琥珀項鏈,以及希臘、伊特拉裏亞生産的青銅器皿等豐富隨葬品。而在埋葬一般氏族成員的公共墓地裏,隨葬品很少,完全沒有金、銀飾物以及從地中海地區輸入的物品。
公元前一千年代中開始,高盧社會中的階級分化與日俱增,至公元前1世紀已很明顯。在部落內部形成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相互對立。自由民由貴族、特羅依德僧侶和平民三種人組成。貴族包括氏族部落酋長、軍事首領以及他們的後裔。他們利用顯貴的地位和特權,占有較多較好的耕地、成群的牲畜,或把開採出的礦産與其它地區進行交換時攫取財富,從而增加傢業,成為擁有極大勢力的人。他們用各種手段對氏族一般成員巧取豪奪。特羅依德僧侶是氏族祭司,他們既主持公私祀典又裁判一切公私糾紛,壟斷了氏族的宗教和司法事務,不但享有政治權力,而且免除了服兵役和一切義務。平民是氏族部落的普通成員,大多數是農民,也有部分手工業者。他們常被勢力較大的人欺凌,或受債務和租賦的壓迫,有的處境與奴隸差不多。貴族和特羅依德僧侶構成氏族部落內的特權階層,與他們相對立的是無特權的平民。
高盧氏族社會的分化,還表現為出現了擁有顯赫勢力的軍事首長和一大批依附於軍事首長的親兵,開始有了奴隸。公元前2世紀以後,軍事貴族中間出身最高貴、最富有的,往往擁有人數衆多的扈從和門客,有的還用自己的錢常年豢養一批親兵。他們對部落或部落聯盟的事務具有很大的支配力,個別貴族還圖謀倚仗勢力奪取部落聯盟的領導權。
[ 社會結構和政治組織] 公元前一千年代,高盧的凱爾特人生活在以傢族、氏族、部落為單位的父係氏族社會中。部落是最高的社會組織。有的部落人少勢弱,有的則人口衆多,占地廣阔,勢力雄厚。公元前1世紀中約有數百個部落,他們結成60多個邦。由於社會內部新生産關係的發展和階級矛盾、階級對立的發展,到公元前2世紀末,凱爾特人的氏族正逐漸走嚮解體,整個高盧社會處於原始社會晚期軍事民主製由盛及衰的階段。在高盧中部和南部,凱爾特人的社會已達到“文明時代門檻”,正在嚮階級社會過渡。
高盧北部地區各部落內,議事會、人民大會和軍事首長等軍事民主製下的氏族社會各機關,存在並繼續發揮着作用。有關决定戰爭、結盟等重大事情時,仍按傳統召集有全體成年男子參加的人民大會,氏族普通成員在人民大會上的决定還能作數。軍事首長雖擁有一定的個人權力,但主要是發生戰爭時的指揮權,並受人民大會和議事會的製約。
高盧中部、南部地區的一些部落內,由於氏族成員的貧富分化越來越顯著,貴族和平民的鬥爭越來越尖銳,以氏族成員之間的平等關係為前提的原始民主製已難以維持。在這些部落內,軍事民主製已經過它的全盛時期,開始走嚮衰落。氏族顯貴、特羅依德僧侶以及由顯貴組成的氏族議事會日趨擁有更大權力。軍事首領大多出身於氏族顯貴,他們利用權勢和地位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起着越來越大的作用。族內的重大問題都由他們决定。普通氏族成員已無發言權,人民大會的作用日益萎縮。甚至形同虛設。軍事民主製正逐漸改變它原來作為氏族制度機關的性質。伴隨着社會的階級分化,出現了尖銳的階級鬥爭。窮人和富人,被剝削者和剝削者之間的對立和鬥爭發展為公開的衝突。至公元前1世紀中,在一些部落內部不斷發生普通氏族成員群起殺死氏族顯貴的暴力鬥爭。那種從沒有任何內部對立的社會中生長出來的氏族制度,面對存在壓迫、剝削、奴役同部落人甚至同氏族人的情況,已無能為力。同時,在氏族制度內部慢慢産生與人民對抗的公共權力。恩格斯說,國傢是“靠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的機關,部分地用設置新機關來排擠掉他們,並且最後以真正的國傢權力機關取代它們而發展起來的”。①在國傢形成以前,存在着國傢機關逐步取代氏族制度機關的過程。公元前1世紀初以後,高盧中部愛杜依等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部族正處於這樣的過程中。這些部族中,已經萌發出政府機關、法庭、武裝隊伍等公共權力。除正式轉變為統治機構的氏族議事會,還普遍存在由貴族組成、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特殊武裝力量騎兵;存在由社會供養的特羅依德僧侶所組成的法庭。儘管這些公共權力還不成熟、不完善,帶有萌芽性質,但它和除了輿論以外,沒有任何強製手段的氏族制度顯然不同。為了維持公共權力,平民都要交納氏族社會中完全沒有的捐稅,有權勢的貴族承包稅額,徵集稅款後交給公共權力機關。
前1世紀初以後,高盧中部的許多部族內,氏族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氏族制度的機關正在轉變為不穩定的國傢機關,一種萌芽形式的國傢正在形成確立之中。
[特羅依德教] 超部落的宗教——特羅依德教在凱爾特人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羅依德教是充分發展的原始宗教,具有明顯的自然崇拜色彩,是崇拜自然神的多神教。除崇拜森林、山、河、小溪等自然物以及綿羊、蛇、豬、鹿、馬等動物外,還崇拜太陽、雷電、月亮等。雌馬神愛帕娜是全高盧廣泛受到崇拜的神,它的造型物是馬和馬駒。
特羅依德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不死,認為人死後其靈魂會轉移到另一個軀體上繼續生活,所以人無需畏懼死亡。在神靈的崇拜、儀式和節令名稱等方面,在各部族中不盡相同,也不存在為高盧所有凱爾特人共同信奉的神。有時,同一神在不同地區或部族內具有不同的特徵和意義。有時,不同的神又具有共同的特徵和意義。特羅依德教僧侶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不僅行使宗教祭祀的職能,而且承擔傳授部落風俗、神話、儀式,教育青年一代的任務。凱爾特人沒有自己的文字,部落的一切傳統習俗全靠僧侶背誦一代代傳授下去,這樣,特羅依德僧侶成為唯一精通習俗法律並有權加以解釋的人,從而壟斷了所有知識和司法裁判權。僧侶在物質上擁有免納賦稅、不服兵役和不受一切義務約束的特權。上層僧侶與氏族、部落顯貴一起,構成高居於平民之上,與平民對立的特權階級。
特羅依德教還具有超部落的政治影響。全高盧的特羅依德僧侶,每年於一個固定的日子集中在卡爾弩德斯的一處聖地舉行會議,以調解、裁决部族間的爭執。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氏族制度的原則在特羅依德宗教中得到充分反映,並以宗教習俗的形式固定下來,當特羅依德僧侶為鞏固自己的特權並力圖攫取更多世俗權力,幹預政治事務時,這一浸透氏族原則的宗教對社會發展産生雙重影響。一方面,它使僧侶在社會中擁有特殊地位和世俗權力,破壞了原始平等。另一方面,僧侶又利用宗教觀念和習俗維護對他們有利的氏族傳統。凱爾特人對戰利品的公共占有,是以宗教禁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的。很少有人敢於蔑視這一禁律,隨意把一件掠來的戰利品藏在傢中。原始社會中殺戮俘虜的習慣,被凱爾特人當作宗教信條保持。這一習慣阻礙了將戰俘當作奴隸用於生産勞動。在全高盧統一國傢沒有形成的條件下,特羅依德教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全體凱爾特人的性質,但主要是為氏族社會服務的,起了維持氏族制度原則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