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Deutsch)這個詞大約見於公元8世紀,開始僅指在法蘭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屬於日爾曼語族的方言。卡爾大帝(德語:Karl der Große,即法語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後,帝國分裂,其中東法蘭剋和西法蘭剋的界限大約相當於羅曼語族和日爾曼語族的界限。東部帝國的居民後來纔逐漸産生休戚相關的感覺,德意志這個詞的含義由語言擴展到說此語言的人,最後纔用以稱呼它們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國(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爾曼人的東法蘭剋王國改稱為“德意志王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開始了所謂“德國”的歷史。
與中國這樣的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傢不同,對於歷史上長期處於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過程中的德意志地區來說,民族、國土、國傢常常是相互分離的。因而從德意志歷史整體考察,衹有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Deutschland這個詞纔包含了同一的國土和國傢政權的含義,因此,準確地說,衹有這之後的歷史纔可以稱為“德國史”,之前的歷史衹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日耳曼族
因為缺乏文獻記載,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歷史,並不是太清楚。羅馬帝國最早開始記載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動,但這些日耳曼部落與今天的德意志民族並不相同。當時所謂的日耳曼部落,是對所有居住於北歐及中歐,使用印度-日耳曼語係的各個部落的統稱。現代的民族學家對這個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約可信的是歐洲較早的居民剋爾特人(Kelten)先使用這個名稱來稱呼新移民。而凱撒(Julius Caesar)遠征高盧時,用“日耳曼族”這個名稱來稱呼當時居住在萊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國境內)的各個部落。其後,“日耳曼族”這個概念纔逐漸介紹到羅馬人的世界裏。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包括丹麥)及其臨近地區的一些民族,他們的文化及宗教相當接近,所以成為一個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為北歐地區氣候轉壞,該地區的居民開始嚮南遷移。到西元前450年時,他們分佈於萊茵河沿岸,南至阿爾卑斯山以北,東到外剋塞河(Weichsel,即維斯杜拉河 Vistula)的地區之內。到了西元前2世紀,這些民族又開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動,而開始與羅馬世界有較多的接觸。
日耳曼部落雖是以語言、血統、生活習慣、文化及信仰為族群的指標,但因散居之故,個別差異可以相當大。所以西元4世紀起的大規模族群遷移時,並不是整個血緣民族集體行動,而是以較小的氏族組織為單位。歷史學家將這些移動的日耳曼部落約略分成西日耳曼人,東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個大類別。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紀時居住在西起萊茵河,東至衛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達北海的這些族群。這些族群又可依據他們的居住地細分為:
萊茵-衛塞河族群
包括蘇甘柏(Sugambrer)、登剋特(Tenkterer)、烏必耳(Ubier)、布魯剋特(Brukterer)及巴達維(Bataver)等族。3世紀時,這些部族被合稱為法蘭剋人。
北海族群
包括了盎格魯(Angels)、富瑞生(Friesen)及薩剋森。
史前時期
考古證據表明,在現今德國國境內,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從此推測,約50萬前開始,人類就陸續移居於此。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徵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衝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係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民族大遷徙
民族大遷徙指人類歷史中,所有發生過的民族大遷徙活動。也可以指公元300年至700年之間發生在歐洲的一場民族移動的歷史時期。
蠻族入侵
蠻族入侵是指發生在西歷300年至700年之間歐洲大陸由匈人(Huns)侵略所觸發的一種連環的民族遷徙運動。這時代標志着歐洲及西亞一帶的中世紀的開始。遷移的民族包括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剋人和其他日爾曼和斯拉夫民族。
由於這是歐洲及西亞一帶在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民族大遷徙,故民族大遷徙有時也專指蠻族入侵。
匈人是否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尚存爭議。
Germanic peoples
Migration Period
Frankish Em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