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Saudi Arabia 首都:利雅得 國家代碼: sa |
沙特阿拉伯王國(阿拉伯語: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羅馬化:Al-Mamlakah al-‘Arabīyah al-Su‘ūdīyah)是阿拉伯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傢,與伊拉剋、約旦、科威特、阿曼、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及也門接壤。
歷史 沙特阿拉伯始建於1750年的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一名名為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 ibn Saud)的當地國王與一名伊斯蘭改革傢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Muhammad Abd Al-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體。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特阿拉伯傢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製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奧斯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發生衝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特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傢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從敵對的拉希德傢族(Al-Rashid)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得。在1913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徵服了內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兩部分領土。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的領土上的國王。1927年5月20日簽署的《吉達條約》使得沙特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1932年9月22日,沙特阿拉伯正式宣佈統一。1938年3月3日在沙特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永遠改變了這個國傢的命運。 政治 沙特阿拉伯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君主製國傢。1992年開始施行的《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特阿拉伯是一個由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後代子孫所統治的君主製國傢,而神聖的《古蘭經》則是國傢的最高憲法。國傢根據沙裏亞法(Shari'a)行事。沙特阿拉伯國內沒有合法的政黨,至今僅在2005年舉行過一次地方選舉,投票權僅限於男性公民。理論上,國王的權力受到伊斯蘭教教法以及其他沙特傳統的約束。在作出重大决定時國王也必須取得其他王室成員、宗教領袖(ulema)以及其他沙特社會中有影響人士的共識。瓦哈比派(Wahhabism)是國傢所奉行的官方意識形態。該伊斯蘭教派通過在全球各地建造清真寺與古蘭經學校來嚮全世界推廣自己的教義。根據2006年頒布的《效忠委員會法》,由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國王的所有獲承認的兒子或其繼承人組成效忠委員會,負責王位繼承人的選舉並監督國王和王儲的繼立。 2005年8月1日沙特阿拉伯國王法赫德在首都利雅得的醫院,以84歲的高齡逝世後,其同父異母弟、原王儲阿卜杜拉親王和同父同母弟、原第二副首相蘇爾坦親王分別獲王室支持繼位新國王和受封為王儲。但是,王位的繼承暫時仍然未能傳至王室第三代,相信是因為第三代的權位相爭情況嚴重,王室紛爭問題如未能解决,將會在王室第二代相繼離世後引發。 人權 針對沙特阿拉伯的法令及人權紀錄,人權觀察、國際特赦組織及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組織曾予以批判,尤其是針對女權問題:舉例明之,沙特阿拉伯是世上唯一禁止女性駕車的國傢。沙特阿拉伯政府通常將這類報道斥為謊言,或以伊斯蘭的沙裏亞法規證成其作為。 在2002年,聯合國反酷刑委員會批評了沙特阿拉伯的鞭刑及截肢刑罰。沙特阿拉伯代表團則以伊斯蘭教傳統為由,拒絶了外人對其法律係統的干涉。 在2000年,政府通過了十月立法,宣佈將履行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下的部份義務。基本法第五章第26條載明:國傢按照沙裏亞法規保護人權。 沙特阿拉伯政府在國內實施網絡過濾。沙特阿拉伯的一名博客作者 Fouad al-Farhan 因為批評沙特阿拉伯的政治、經濟及媒體人物,從2007年12月起遭到監禁。 行政區劃 沙特阿拉伯全國劃分為13個省(mintaqah,復數:mintaqat): * 利雅得省 * 麥加省 * 麥地那省 * 東部省 (Ash Sharqiyah) * 蓋西姆省 (Al Qasim) * 哈伊勒省 (Ha'il) * 塔布剋省 (Tabuk) * 北部邊疆省 (Al Hudud ash Shamaliyah) * 吉贊省 (Jizan) * 納季蘭省 (Najran) * 巴哈省 (Al Bahah) * 焦夫省 (Al Jawf) * 阿西爾省 (‘Asir) 地理 沙特阿拉伯擁有阿拉伯半島80%的領土。該國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和也門接壤的大部分地區沒有明確的邊界,所以沙特的具體面積不詳。沙特阿拉伯政府估計的面積是2,217,949平方公裏,而其他可信的估計都介於213萬97百平方公裏至224萬平方公裏之間。全國衹有少於1%的土地是適合耕種的。在1990年代早期,沙特阿拉伯的人口分佈十分不均,東西部沿海與內陸緑洲地區人口稠密,而內陸其他大片的沙漠地區則幾乎無人居住。 沙特阿拉伯氣候嚴酷,全國基本上都是乾燥的熱帶沙漠氣候,氣溫日較差大。 經濟 沙特阿拉伯的經濟以石油為支柱,政府控製着國傢主要的經濟活動。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繼加拿大之後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儲備國(擁有全球已勘探石油總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要成員國。石油産業的收入占全國總收入的大約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GDP的大約40%來自於私有經濟。在1999年OPEC與其他石油輸出國調漲油價期間,沙特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動者,在這期間OPEC的成員成功地通過減少石油産量將石油價格推高到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高水平。 目前沙特政府正不斷鼓勵私有經濟的發展,以減少國傢經濟對石油出口的倚賴,同時為快速增長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水資源的短缺與迅速增長的人口有可能限製該國實現農産品自足的目標。 沙特阿拉伯也進用大量移住勞工。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沙特阿拉伯是海外菲律賓人之中最多人就業的目的地。 人口 截止到2001年,沙特阿拉伯人口大約為22百萬,其中包括640萬居住在該國的外國人。直到1960年代,全國大多數人口為遊牧或半遊牧人口,但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城市化的加快,目前超過95%的人口已經定居下來。一些城市與緑洲中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裏超過1千人。 大多數沙特人是地地道道的阿拉伯人,但也有一些人具有土耳其、伊朗、印度尼西亞、印度或非洲血統,他們主要是居住在紅海海岸地區的外來移民。很多人來自鄰近的阿拉伯國傢,他們受雇到沙特工作。沙特阿拉伯也有一定數量的亞裔人口,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沙特阿拉伯境內也有不到10萬西方人士。 軍事 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國防會議為國防最高决策機關。國王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為穆罕默德·薩利赫·哈馬迪上將。軍隊分正規軍和國民部隊。正規軍平時實行志願兵役製,戰時實行義務兵役製,一般兵種服役期兩年,特殊兵種服役三年。 武裝部隊總兵力約10.6萬人,其中陸軍約7.3萬人,編3個裝甲旅、1個空降旅、1個步兵旅、1個王室警衛團、23個炮兵營;海軍約1.1萬人,組成紅海和波斯灣兩支艦隊;空軍約1.8萬人,編攻擊機中隊、截擊機中隊等。 此外還有國民警衛隊、邊防部隊、特種安全部隊和海上警衛隊等。 交通 境內計有公路152,044公裏(2000年),鐵路1,392公裏(2006年),機場213座(2007年)。 The Kingdom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Land of the Two Holy Mosques" in reference to Mecca and Medinah, the two holiest places in Islam. In English, it is most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Saudi Arabia (pronounced /ˈsɔːdɪ/ or /ˈsaʊdɪ əˈreɪbɪə/). The current Kingdom was founded by Abdul-Aziz bin Saud, whose efforts began in 1902 when he captured the Al-Saud’s ancestral home of Riyadh, and culminated in 1932 with the proclam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though its national origins go back as far as 1744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Saudi State. Saudi Arabia is the world's leading petroleum exporter. Petroleum exports fuel the Saudi economy. Oil accounts for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exports and nearly 75 percent of government revenues, facilitating the creation of a welfare state, which the government has found difficult to fund during periods of low oil prices. Saudi Arabia is often called, along with Russia, an energy superpower. Human rights groups such as Amnesty International and Human Rights Watch have repeatedly expressed concern about the state of human rights in Saudi Arab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