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陌上花開   》 第9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2)      安意如 An Yiru

  這首詩,列《華山畿》二十五篇之首。是說南朝宋少帝時,南徐(今鎮江)的一個讀書人,從華山畿(今丹徒)往雲陽(今丹陽),偶然見到了一位女子,很喜歡,從此相思成疾。書裏的說法是"悅之無因,遂感心疾"。士子終於纏綿病死,遺言要葬在華山旁,他初見那女子的地方。於是素車白馬,迤邐而行,到得山腳下,突然拉車的牛不肯走了,原來正是女子的傢。女子出來,見了士子的棺木,沒有悲傷,沒有驚愕,很平靜地說等一下。然後回屋,梳洗、沐浴,盛裝而出,唱着這一闕歌。棺木應聲而開,女子縱身撲入,不再出來。
  這故事其實是梁祝的最早版本,很簡略,卻傳神。最感慨的,是男子悅之無因,遂感心疾地投入;最喜歡的,是那女子盛裝沐浴的從容。她知他死了,為己而死,百般哀哭俱無用處,衹是作歌:"你葬於華山之腳下,你是為我而死,我一個人活着又為了什麽呢?倘若你可憐我的處境,請將棺木為我敞開,讓我隨你而去。"
  世上情花萬種,有一種叫生死相隨。你以命殉我,我便拿命還你。一償一報,絲毫不勉強。大有任俠之風。這樣的從容,是已將生死置之心外,記憶中,唯有重陽古墓裏出來的小竜女有此風儀。書中寫到當日楊過在絶情𠔌中遭遇強敵,命在旦夕,小竜女卻神態自若。不是因為不深情,相反是太深情後的不顯露:"小竜女見𠔌主取出帶有刀鈎的漁網,心中早已想了一個'死'字,衹待楊過一被漁網兜住,自己也就撲在漁網之上,與他相擁而死。她想到此處,心下反而泰然,覺得人世間的愁苦就此一了百了,嘴角不禁帶着微笑。"
  我此時驀然想起,小竜女嘴邊的微笑正好合了"歡"這個字的深意。他是她的愛郎,她的歡人,與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這一筆蕩開,豁然有古意,也許連金庸自己在寫的時候都意識不到。
  小竜女對於情感的態度,更近於禪。至為濃烈的,也許正是那一份淡然。可惜此姝非實有其人,乃是文人筆下一段臆造罷了。然而,這又有什麽關係呢?文字和傳說之間的差距,不過是一個在口一個在手。華山女子和小竜女一樣是文字幻化的,也許根本沒這個人,也不需要真有這個人。故事是真實世界的反光,後人流傳的衹是一種願望。人們希冀看到更美更純粹地超脫於一切規則之外的精神幻象。
  海市蜃樓的不真實並不妨礙它的美為世人所傳頌。
  華山女子縱身入棺,祝英臺也躍入了梁山伯的墓,再不出來。癡到拿自己的性命去捍衛愛情的女人,除卻癡情,更多的是癡傻。
  《華山畿》裏還有另外一首,我記得也非常清楚:"懊惱不堪止,上床解要繩,自經屏風裏。"為一個男人的絶情而心痛,有什麽不可逾越的痛苦,以致她難過到上吊自盡,誠是懦弱無知。然而女心如水,情意連綿。一旦愛意洶涌就如洪水肆虐,不是理智可以控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再版序·隔年見春(1)第2節:再版序·隔年見春(2)
第3節:自序·薔薇記(1)第4節:自序·薔薇記(2)
第5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1)第6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2)
第7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3)第8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1)
第9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2)第10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3)
第11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4)第12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5)
第13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1)第14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2)
第15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3)第16節:樂府三行(1)
第17節:樂府三行(2)第18節:樂府三行(3)
第19節:樂府三行(4)第20節:樂府三行(5)
第21節:樂府三行(6)第22節:樂府三行(7)
第23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1)第24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