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家类 》 權謀書 》
第83節:權謀之術(4)
劉嚮 Liu Xiang
經過幾年,楚王果然起兵討伐蔡國,在墻外窺探的人當司馬,帶領軍隊前去,俘虜了很多人,問道:“會不會有兄弟或老朋友在俘虜中呢?”果然看見威公在俘虜營中被綁着,問道:“你為什麽落得這地步呢?”答道:“我為什麽不落得這地步呢?我聽說過,能說的人是能做的人的僕役;能做的人是能說的人的主人。你能照我的話去做,所以你是主人,我是僕人。我為什麽不落得這地步呢?”那在墻外窺探的人就告訴楚王,把威公的繩子解開,和他一起到楚國。所以說:“能說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必能說。”
13. 管仲的預言
管仲有病,桓公前往慰問,說:“仲父假使拋棄我而死去,竪刁可以執掌政權嗎?”答道:“不可以。竪刁對自己都用刑罰,以求得君上的任用,他連自己的身體都忍心傷害,對於君上還有何不忍心做的事。”桓公說:“那麽易牙可以嗎?”答道:“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煮給君上吃,他連兒子都忍心殺死,對於君上還有什麽不忍心做的事。如果重用他們,一定被諸侯們笑話。”等到桓公死了,竪刁、易牙兩人就作亂。桓公死了六十天,蟲都爬出戶外,也沒有人為他收埋。
14. 白公之亂
石乞侍坐在屈建身邊。屈建說:“白公會作亂嗎?”石乞說:“這是什麽話呢?白公為人儉僕,居室都沒有一定的場所,以禮相待的賢士有三人,生活和自己一樣的臣下有五人,和他同衣同食的有一千人。白公的行為如此,為什麽會作亂呢?”屈建說:“這就是我所謂作亂的緣故了。拿君子來說,這樣的行為可以,但對於國傢來說,白公的做法超過了禮節,那麽國傢就要懷疑他。況且一個人假使不難對其臣子故示卑下,一定也不難凌駕於國君之上了。我因此知道這老先生會作亂的。”
過了十個月,白公果然作亂。
15. 福無雙至
韓昭侯建造宮殿的大門,此門極高。屈宜咎說:“昭侯不能走出這門了。”有人問:“為什麽?”說:“不是時候。我所說的不是時候,意思是不合時宜。人都有順利和不順利的時候。昭侯曾經很順利,卻不造高門。前年秦國攻陷了高陽,隔了一年大旱,鬧饑荒,不在這時體恤百姓的急難,反而更加奢侈,這叫做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啊!”
高門建成了,昭侯便死去,果然沒有走出此門。
16. 子顔造反
田子顔從大術出發來到平陵城下,看見為人子的,就問他的父親在幹什麽?看見為人父的,就問他的兒子在幹什麽?田子方說:“大概他要在平陵城造反吧?我聽說:心裏想的事,就會表現到外面來。子顔想過分地驅役他的百姓了。”後來田子顔果然在平陵造反。
17. 害在吳國
晉國人打敗智伯以後,班師回朝。回去後他們修治武器,整頓軍備。楚王感到驚恐,召見梁公弘說:“晉人已經打敗智氏,回去又整治軍備,是否在打我們的主意呢?”梁公說:“不要擔心,禍害恐怕會來自吳國吧?吳國國君體恤百姓,並和他們同甘共苦。使人民尊重長官的命令,人民不惜犧牲生命來服從上級,使他們好像奴隸一般地上戰場。我曾經爬到山上觀望他們,看見他們的國傢獲得百姓的信賴,長此以往,其野心必然不會中止的,我們要防備他們,君上以為如何?”
楚王不聽,隔了一年,吳王闔閭率兵攻擊郢都。
18. 莊王取陳
楚莊王想攻伐陳國,派人去探察虛實。使者回來說:“陳國不可攻伐。”莊王說:“為什麽?”答道:“他們的城郭高大,溝壑深險,積蓄豐富,國傢安寧。”莊王說:“陳國可以攻伐的。陳是小國,而積蓄太多,積蓄太多,那麽賦稅就重,賦稅重了,百姓就怨恨上級。城郭高大,溝壑深險,那麽百姓的力量就疲乏了。”結果就派兵攻伐,襲取了陳國。
19. 亡者不知其過
石益告訴孫伯說:“吳國快要滅亡了。你知道嗎?”孫伯說:“太遲了,你現在纔知道,我怎麽會不知道呢?”石益說:“那你怎麽不勸諫呢?”孫伯說:“從前夏桀加罪於勸諫他的人。紂王焚燒聖人,剖出王子比幹的心。袁氏的太太繅絲時失了頭緒,小妾告訴她,竟被她趕走了。一個將要滅亡的人怎麽會知道他的過錯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領袖之道(1) | 第3節:領袖之道(2) | 第4節:領袖之道(3) | 第5節:領袖之道(4) | 第6節:領袖之道(5) | 第7節:領袖之道(6) | 第8節:領袖之道(7) | 第9節:領袖之道(8) | 第10節:為官之道(1) | 第11節:為官之道(2) | 第12節:為官之道(3) | 第13節:為官之道(4) | 第14節:為官之道(5) | 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 | 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 | 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 | 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 | 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 | 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 | 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 | 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