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类 权谋书   》 第83节:权谋之术(4)      Liu Xiang

  经过几年,楚王果然起兵讨伐蔡国,在墙外窥探的人当司马,带领军队前去,俘虏了很多人,问道:“会不会有兄弟或老朋友在俘虏中呢?”果然看见威公在俘虏营中被绑着,问道:“你为什么落得这地步呢?”答道:“我为什么不落得这地步呢?我听说过,能说的人是能做的人的仆役;能做的人是能说的人的主人。你能照我的话去做,所以你是主人,我是仆人。我为什么不落得这地步呢?”那在墙外窥探的人就告诉楚王,把威公的绳子解开,和他一起到楚国。所以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必能说。”
  13. 管仲的预言
  管仲有病,桓公前往慰问,说:“仲父假使抛弃我而死去,竖刁可以执掌政权吗?”答道:“不可以。竖刁对自己都用刑罚,以求得君上的任用,他连自己的身体都忍心伤害,对于君上还有何不忍心做的事。”桓公说:“那么易牙可以吗?”答道:“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煮给君上吃,他连儿子都忍心杀死,对于君上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事。如果重用他们,一定被诸侯们笑话。”等到桓公死了,竖刁、易牙两人就作乱。桓公死了六十天,虫都爬出户外,也没有人为他收埋。
  14. 白公之乱
  石乞侍坐在屈建身边。屈建说:“白公会作乱吗?”石乞说:“这是什么话呢?白公为人俭仆,居室都没有一定的场所,以礼相待的贤士有三人,生活和自己一样的臣下有五人,和他同衣同食的有一千人。白公的行为如此,为什么会作乱呢?”屈建说:“这就是我所谓作乱的缘故了。拿君子来说,这样的行为可以,但对于国家来说,白公的做法超过了礼节,那么国家就要怀疑他。况且一个人假使不难对其臣子故示卑下,一定也不难凌驾于国君之上了。我因此知道这老先生会作乱的。”
  过了十个月,白公果然作乱。
  15. 福无双至
  韩昭侯建造宫殿的大门,此门极高。屈宜咎说:“昭侯不能走出这门了。”有人问:“为什么?”说:“不是时候。我所说的不是时候,意思是不合时宜。人都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昭侯曾经很顺利,却不造高门。前年秦国攻陷了高阳,隔了一年大旱,闹饥荒,不在这时体恤百姓的急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叫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啊!”
  高门建成了,昭侯便死去,果然没有走出此门。
  16. 子颜造反
  田子颜从大术出发来到平陵城下,看见为人子的,就问他的父亲在干什么?看见为人父的,就问他的儿子在干什么?田子方说:“大概他要在平陵城造反吧?我听说:心里想的事,就会表现到外面来。子颜想过分地驱役他的百姓了。”后来田子颜果然在平陵造反。
  17. 害在吴国
  晋国人打败智伯以后,班师回朝。回去后他们修治武器,整顿军备。楚王感到惊恐,召见梁公弘说:“晋人已经打败智氏,回去又整治军备,是否在打我们的主意呢?”梁公说:“不要担心,祸害恐怕会来自吴国吧?吴国国君体恤百姓,并和他们同甘共苦。使人民尊重长官的命令,人民不惜牺牲生命来服从上级,使他们好像奴隶一般地上战场。我曾经爬到山上观望他们,看见他们的国家获得百姓的信赖,长此以往,其野心必然不会中止的,我们要防备他们,君上以为如何?”
  楚王不听,隔了一年,吴王阖闾率兵攻击郢都。
  18. 庄王取陈
  楚庄王想攻伐陈国,派人去探察虚实。使者回来说:“陈国不可攻伐。”庄王说:“为什么?”答道:“他们的城郭高大,沟壑深险,积蓄丰富,国家安宁。”庄王说:“陈国可以攻伐的。陈是小国,而积蓄太多,积蓄太多,那么赋税就重,赋税重了,百姓就怨恨上级。城郭高大,沟壑深险,那么百姓的力量就疲乏了。”结果就派兵攻伐,袭取了陈国。
  19. 亡者不知其过
  石益告诉孙伯说:“吴国快要灭亡了。你知道吗?”孙伯说:“太迟了,你现在才知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石益说:“那你怎么不劝谏呢?”孙伯说:“从前夏桀加罪于劝谏他的人。纣王焚烧圣人,剖出王子比干的心。袁氏的太太缫丝时失了头绪,小妾告诉她,竟被她赶走了。一个将要灭亡的人怎么会知道他的过错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前 言第2节:领袖之道(1)第3节:领袖之道(2)第4节:领袖之道(3)
第5节:领袖之道(4)第6节:领袖之道(5)第7节:领袖之道(6)第8节:领袖之道(7)
第9节:领袖之道(8)第10节:为官之道(1)第11节:为官之道(2)第12节:为官之道(3)
第13节:为官之道(4)第14节:为官之道(5)第15节:为人处世之本(1)第16节:为人处世之本(2)
第17节:为人处世之本(3)第18节:为人处世之本(4)第19节:为人处世之本(5)第20节:士可杀而不可辱(1)
第21节:士可杀而不可辱(2)第22节:士可杀而不可辱(3)第23节:士可杀而不可辱(4)第24节:士可杀而不可辱(5)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