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类 权谋书   》 第81节:权谋之术(2)      Liu Xiang

  孔子行到黄河渡口,面临着河水观望着,说:“美丽的河水啊!浩浩荡荡地流着。我孔丘今天不能渡过去,这是命中注定的吧!”子路上前说:“敢问这话怎么说?”孔子说:“泽鸣、犊犨是晋国有贤德的大夫,赵简子还没得志的时候,和他们同闻共见,志同道合,等他得志了,便杀掉他们,然后掌握政权。所以我听说:一个国家之内,如果剖腹取出婴儿,焚烧未长成的草木,那么麒麟就不去那种地方;将沼泽的水取干,然后下去捉鱼,这样蛟龙不会去那种沼泽;翻倒鸟巢,毁掉鸟卵,那么凤凰便不在那里飞翔。我听说君子都很悲伤他的同类的下场。”
  4. 圣人之智
  孔子和齐景公坐着论事,左右的官吏忽然报告说:“周室派使者来通告说周的宗庙烧掉了。”齐景公出来问道:“什么庙?”孔子说:“是王庙。”景公说:“你为什么知道呢?”孔子说:“《诗经》说:‘伟大的上帝,神所赋予的绝无差误。上天给有仁德者福报。’同样的道理,神也降祸给无德的人。王改变文王、武王的制度,建筑玄黄宫室,车马都奢华无度,上天不会振兴他,因此就降灾给他的庙宇,所以我知道这件事。”景公说:“上天为何不伤害他的生命,而伤害他的庙宇呢?”孔子说:“那是因为文王的缘故。假使伤害他的身体,文王的祭祀不是断绝了吗?所以伤害他的庙宇来表明他的罪过。”左右的官吏进来报告说:“烧的是周王庙。”景公大为惊讶,起身拜了两拜,说道:“很好!圣人的智慧怎能说不伟大呢!”
  5. 听于无声
  齐桓公和管仲计划讨伐莒国,谋议尚未宣布,国人已经知道了。桓公感到奇怪,便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齐桓公感慨地说:“哎!白天那些服劳役的人,有一个拿着柘杵向上看的,大概就是那人吧!”于是下令再召集人来服劳役,不能互相替代。
  一会儿,东郭垂来了。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于是命令傧者引领他进来,依照等级站着。管仲说:“说讨伐莒国的是你吧?”答道:“是的。”管仲说:“我并没有说要讨伐莒国,你为什么说要讨伐莒国呢?”答道:“我听说君子善于谋议,小人善于揣测。我是私自揣测的。”管仲说:“我没有说伐莒,你怎么揣测?”答道:“我曾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喜乐,是敲钟击鼓奏乐时的脸色;哀愁安静清闲,是家有丧事的脸色;脸上带着盛怒的表情,是将要用兵的脸色。那天我遥望主君在台上,脸上带着盛怒的表情,这是将要用兵的脸色。主君只是叹气而不唱歌,所谈论的是莒国。主君举起手臂,指向的地方也是莒国。我私下思虑,那些小诸侯中,尚未降服的,只有莒国,所以说出伐莒的事。”
  当时的君子就评论说:“一般来讲,耳朵所以有所听闻,是因为有声音的缘故。现在不听到声音,而仅凭脸色和手臂就知道事情,这是东郭垂的本事。桓公和管仲虽然善于计谋,却不能隐瞒圣人听闻于无声之间,看见于无形之际。所以桓公就赐他俸禄,并且尊敬他。”
  6. 屠余的远见
  晋国史官屠余看见晋国混乱,又看见晋平公骄矜而不讲求道义,因此就想法离开晋国回到周朝。
  周威公召见他,问道:“天下的国家,谁先灭亡?”答道:“晋国先亡。”威公问何以见得。答道:“我不敢坦白向晋公进谏,我只告诉晋公一些上天所表现的奇怪现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大都不合轨道。晋公却说:‘怎会这样?’告诉他说国人多行不义之事,百姓都怨恨。晋公却说:‘这有什么损伤呢?’告诉他说邻国不服我们所为,贤良的人不出来帮忙。他却说:‘这有什么损害?’这是他不明白国家所以能生存和所以能灭亡的道理。所以我说:‘晋国先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
  威公又召见屠余,问道:“哪一国接着灭亡?”答道:“中山是其次。”威公问其缘故。答道:“上天生下人民,都叫他们要有分别。有分别,是为人的正理,由此表示和禽兽麋鹿有所不同。这样,君臣上下的关系才能建立。中山国的风俗拿白天当作黑夜,夜晚继续白天的事情。男女生活猥亵,从无止息之时。他们荒淫昏乱,寻欢作乐。爱好歌唱悲哀的曲子,他们的国君不知道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因此我说:‘中山其次灭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前 言第2节:领袖之道(1)第3节:领袖之道(2)第4节:领袖之道(3)
第5节:领袖之道(4)第6节:领袖之道(5)第7节:领袖之道(6)第8节:领袖之道(7)
第9节:领袖之道(8)第10节:为官之道(1)第11节:为官之道(2)第12节:为官之道(3)
第13节:为官之道(4)第14节:为官之道(5)第15节:为人处世之本(1)第16节:为人处世之本(2)
第17节:为人处世之本(3)第18节:为人处世之本(4)第19节:为人处世之本(5)第20节:士可杀而不可辱(1)
第21节:士可杀而不可辱(2)第22节:士可杀而不可辱(3)第23节:士可杀而不可辱(4)第24节:士可杀而不可辱(5)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