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类 权谋书   》 第78节:不辱使命(4)      Liu Xiang

  因此问陆生说:“我和萧何、曹参、韩信比较,谁比较贤能?”陆生说:“君王好像比较贤能。”又问道:“我和皇帝,哪个贤能?”陆生说:“皇帝兴起于丰沛,讨伐暴虐的秦朝,诛戮强劲的西楚,为天下人兴利除害,承继五帝、三王的事业,统治中国。中国人民为数近亿,土地有万里之广,占据天下最肥沃的地方,人口众多,交通发达,各种物产殷实富厚,政事出于一家,自从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过。现在君王的人众不过数十万,都是蛮夷未化之人,地势崎岖不平,处于高山大海之间,好比汉朝一个郡,怎能和汉王比较呢?”尉佗大笑说:“我不在中国起事,所以在此地称王,假使让我居住中国,怎么不如汉朝呢?”尉佗因此对陆生特别喜爱,并挽留他数月,设酒相乐,说道:“越国之中,没有值得畅谈的人,自从你来,使我每天听到一些未曾闻见的消息。”
  临别赏赐陆生一个装着各种宝物的袋子,价值千金,另外又送了千金。陆生就授任尉佗为南越王,命令他称臣,遵奉汉朝的规约。当他回报汉朝,高祖非常高兴,就授他为太中大夫。
  10. 不屈的使者
  晋、楚两国之君在宛邱举行亲善会盟,宋国也派使者参加。晋、楚的大夫对宋国使者说:“用去见天子的礼节恭敬地拜见我们国君,我就带你去晋见。”使者说:“帽子虽然坏了,还是应当戴在上面;鞋子虽然是新的,也应该穿在下面;周室虽然衰微,诸侯也不能改变他的身份。纵使军队爬上宋国的城墙,也不更换我的服装。”说完就作揖离开。诸大夫看了很惊讶,就用诸侯的礼节接见他。
  11. 使者诸发
  越国派使者诸发拿一枝梅子赠给梁王。梁王有一个臣子叫韩子,转头向左右的官吏说:“哪有用一枝梅子赠送列国之国君的道理呢?等我为你们去羞辱他。”就出去告诉诸发说:“我们大王有命令,吩咐说客人戴帽子就以礼貌召见,不戴帽子就不见。”诸发说:“那越国也是天子的封地,不居於冀、二州的中原,而处在偏僻的海边,驱逐外族而为住所,但蛟龙又和我们争夺,所以要把头发剪断,身上画了花纹,色彩斑澜可观,好像龙子的缘故,就是要防避水神。现在大国的命令说,戴帽就以礼节召见,不戴帽则不见。假使大国的使者有一天也访问敝国,敝国的国君也下命令说:‘客人一定要剪发纹身才召见他。’这样你们大国作何感想?如果你们内心觉得合适,我愿意借顶帽子晋见,如果你们内心觉得不舍适,希望不要变更我国的习俗。”梁王听到这件事,就披着衣服出来见诸发,下令赶走韩子。
  《诗经》上说:“只有德才兼备的使者,能应对多变的天子。”就是这个意思罢。
  12. 晏子出使
  晏子出使吴国,吴王告诉行人说:“我听说晏子是北方有辩才、熟悉礼节的人。”命令傧者:“客人来了就说天子召见。”隔一天,晏子有事情到宫廷。行人说:“天子召见你。”晏子有三次面露不安的样子,说:“我受敝国国君的命令,出使到吴王的处所,我没有才干,迷迷糊糊走入天子的朝廷,请问吴王在哪里呢?”然后吴王说:“夫差请见。”结果晏子用诸侯的礼节入见他。
  13. 晏子讽吴王
  晏子出使吴国。吴王说:“寡人一向寄居在偏僻简陋的蛮夷地方,很少受到君子的教养,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教我,不要见怪!”晏子不安地避开座位。吴王说:“我听说齐君为人阴险而傲慢,粗野而残暴,你容忍他为何容忍到这样过分呢?”晏子退后答道:“我听说一个人小事不会做,粗陋的事情也会做不好,这样一定要操劳;大事做不到,小事不屑做,这样一定要贫穷;权位大而不能号召别人,权位小而不能到别人家门前求人,这样一定要困苦。这是我所以要做官的缘故,像臣下这种人哪能用大道去教导百姓呢?”晏子出来了,吴王笑道:“今天我讥笑晏子,好像一个人没有衣服穿而去讥笑大户人家。”
  14. 晏子吃橘
  景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送来几个橘子,旁边放了一把削皮刀。晏子不剖就连皮吃了。楚王说:“橘子应当剖皮。”晏子答道:“臣下听说,在人主面前接受赏赐,瓜桃不可削,橘柚不可剖。如今您没有吩咐,臣下我不敢剖,可是臣下并不是不知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前 言第2节:领袖之道(1)第3节:领袖之道(2)第4节:领袖之道(3)
第5节:领袖之道(4)第6节:领袖之道(5)第7节:领袖之道(6)第8节:领袖之道(7)
第9节:领袖之道(8)第10节:为官之道(1)第11节:为官之道(2)第12节:为官之道(3)
第13节:为官之道(4)第14节:为官之道(5)第15节:为人处世之本(1)第16节:为人处世之本(2)
第17节:为人处世之本(3)第18节:为人处世之本(4)第19节:为人处世之本(5)第20节:士可杀而不可辱(1)
第21节:士可杀而不可辱(2)第22节:士可杀而不可辱(3)第23节:士可杀而不可辱(4)第24节:士可杀而不可辱(5)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