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72節:二十七《頤》:天意與人意之間(2)      臧守虎 Cang Shouhu

  歷史上,殷人、周人都信奉天命、從事龜卜,但在對待天命、龜卜的態度上卻不完全相同。從總體上來說,殷人是比較迷信天命、信奉龜卜的,無論大事小事,諸如風雨的有無、旬夕的安否、出入的吉兇、疾病的輕重、年歲的豐歉、戰爭的勝負等,幾乎無事不卜,無時不卜,好像他們是完全按照天命、神意行事。而周人原來並不用龜卜,後來雖然使用龜卜,但從一開始就別有用心,而不像商人那樣虔誠、迷信。在周人那裏,龜卜其量衹是驗證人意的一種手段,如李大用《周易新探》中指出,周人"其始不用龜卜,使用龜卜是從殷人那裏學來的","之所以學習殷人,一方面是利用'寶龜'的神秘性,統一周人意志,堅定信心,為自己的行動提供'天意'依據;一方面是因殷人迷信,乃假手占卜,玩弄玄虛,麻痹殷人,為興周滅商製造輿論"。隨着人類理性意識的覺醒,商、周的一些開明之士如伊尹、姜尚等人,進一步認識到天命不可信,表現在卜筮的態度上,往往是卜筮結果合乎己意,則依卜筮結果行事;卜筮結果不合己意,則置卜筮結果於不顧,完全依據人自身的思想、意願行事。如《史記·齊太公世傢》記載:周武王伐紂時,按慣例進行卜筮,但結果是"大兇"。文武百官猶豫不决,這時姜太公上前把龜殼、蓍草從神案上一把掃下,說:"這些枯骨死草怎麽能知道吉兇!"商亡周興的事實,更加使周人自身認識到天命無常、天命不可信,因而也更加註重人自身品德的修養,更加相信人自身的判斷能力。儘管如此,周人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天命的影響,也仍然繼續有意利用天命說在人們尤其是在殷商遺民思想中的影響為其統治服務,對此郭沫若先生《中國史稿》中早就說過:"從周初的一些材料來看,凡是尊崇天的話,都是對着商人及其舊屬方國部落說的;而懷疑天的話,則是嚮着周人自己說的。……從這裏表明,周人繼承商人關於天的思想,衹是政策上的繼承,是把宗教思想當作一種愚民的工具。自己儘管知道它不那麽可信,但用來統治素來信仰它的商人,卻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周人也沒有馬上拋棄卜筮,而是繼續利用卜筮為達到其政治目的服務。例如,《周書·洛誥》中記載,周公旦為了達到遷殷頑民於洛邑的目的,裝模作樣地進行龜卜,卜來卜去,就是周人預設的地點洛邑最合適。又例如,《周書》中的《洪範》篇相傳是箕子傳給周武王的治國大法,其中載"稽疑"之法雲:
  七、稽疑:……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兇。龜筮共違於人,用靜吉,用作兇。
  這就是說,稽疑、决策的時候要根據"汝"、"龜"、"筮"、"卿士"、"庶民"五個方面的意見來進行,其中"龜"、"筮"代表的是神意,"汝"、"卿士"、"庶民"代表的是人意。當"汝"、"卿士"、"庶民"三方面的人意有兩方面不贊成時,其結果仍為"吉";但如果是"龜"、"筮"兩方面中有一方面不贊成時,就不"吉",或者僅限於"作內吉"、"用靜吉"。說明龜卜在稽疑、决策中仍然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周人既然秉承《洪範》作為治國大法,那麽龜卜在稽疑、决策中的重要性不能不影響到周人。
  由此可見,周人對龜卜自始至終抱着一種既懷疑又利用的矛盾、復雜心態。在我們今天看來,不按照卜筮結果所代表的天命行事,而按人自身的意願行事,本應當是理直氣壯的。但在天命思想仍有較大影響的周代,人們畢竟還不是那麽自信,人即使有與卜筮結果不同的意見,也不便公開地反對,或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像姜太公對待卜筮那樣"激進"、"極端"的做法畢竟衹是個例。一般情況下,當人有與卜筮結果不同的意見時,衹能通過面部表情含蓄地表達。相應地,他人也衹有通過人的面部表情得知其關於某事的意見,因此需要"觀頤"。而完全按人自身的意願、意見行事,終究也不是那麽名正言順,因此與聽從、按照卜筮結果所代表的天命行事相對而言,將聽取、按照人的意願行事稱之為"自求口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