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家类 》 權謀書 》
第72節:說服人的方法(5)
劉嚮 Liu Xiang
於是孟嘗君傷心地哭泣起來,眼淚還留在睫毛上未掉下來。雍門子周取琴彈起來;慢慢地撥動宮徵,微微揮彈羽角,彈奏了一支麯子。孟嘗君涕流滿面,汗流浹背,欷噓着近前說:“您先生彈琴,使我田文立刻像一個國亡傢破的人一般。”
15. 蘧伯玉
蘧伯玉出使到楚國,在漢水岸上遇到公子皙。子皙手拿着喂馬的草迎接他,說道:“請問貴客要上哪裏去?”蘧伯玉靠在車前的橫木上嚮他敬禮。公子皙說:“我聽說一個上等的士人可以用神色托付他;中等的士人可以用言辭托付他;下等士人可以用財産托付他。我能用這三種士人的哪一種托付你呢?”蘧伯玉說:“我恭謹地接受你的托付。”
蘧伯玉拜見楚王,使者的事務辦完後,坐着聊天,從容不迫地談到士人的事。楚王說:“哪一個國傢士人最多?”蘧伯玉說:“楚國士人最多。”楚王非常高興。蘧伯玉說:“楚國雖然士人最多,但楚國不能重用。”王吃驚地說:“這話怎麽說呢?”蘧伯玉說:“伍子胥生長於楚國,卻逃亡到吳國,吳國接納他並任為宰相,後來出兵攻伐楚國,毀壞了平王的墳墓。伍子胥生長於楚國,而吳國能善用他。黃生長於楚國,奔走到晉國,治理七十二縣,結果路人不撿拾別人遺失的東西,老百姓不得非分之財,城門不必關閉,國中沒有盜賊,黃生長於楚國,而晉國能善用他。現在臣下來楚國,在漢水岸上碰見公子皙,要告辭的時候他告訴我說:‘上士可以神色付托他;中士可以言辭托付他;下士可以財産托付他。這三種人都可以身相托付嗎?’又不知道公子皙將要去治理什麽地方了。”
於是楚王派使者乘坐一輛駟車,副使兩輛,至漢水上追回公子皙。因此,子皙能再被楚國重用,這完全是蘧伯玉的力量啊!所以《詩經》上說:“誰善於烹魚,我為他擦好鍋釜;誰要回西方的老傢,我會用好言語去安慰他。”就是這個意思。物與物相親相和,道理本來就很微妙的。
16. 祁奚救叔嚮
叔嚮的弟弟羊舌虎和欒逞感情很好。欒逞在晉國犯罪,晉國因此殺了羊舌虎,叔嚮也為了此事做了奴僕。不久,祁奚說:“我聽說小人得了權位,不爭權奪利是不可能的;君子操心別人的災難,不去輓救是不吉祥的。”於是就去拜見範桓子,勸告他道:“聽說善於治理國傢的人,賞賜不會過分,刑罰不會濫用。賞賜若過分恐怕那些缺德小人也能受惠;刑罰若濫用恐怕那些纔德君子也受牽纍。我們寧可過分賞賜到缺德之人,不可因濫用刑罰而使君子受刑。所以堯用刑罰處死鯀於羽山,卻重用他的兒子禹。周朝用刑罰殺死管叔、蔡叔,而用周公為相,這就是不濫用刑罰。”桓子聽子就命令吏卒放出叔嚮。
救助患難的人,其自身往往很危險,還要不怕麻煩與侮辱,這樣有時還不能解救朋友的患難。現在祁奚衹是談論先王的德行,就搭救了叔嚮。學習哪裏有止境啊!
17. 衣服常新而不舊
食客張祿看守大門,有一天拜見孟嘗君說:“衣服常新而不舊,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要做到這樣有什麽辦法,君上知道嗎?”孟嘗君說:“衣服常新而不舊,就是要常修整它;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就是要富有。還有什麽方法可以達到?你的高見可以說出來聽聽嗎?”張祿說:“希望君上自己顯貴就要提拔賢人,自己富有就要救濟窮人,這樣就能衣服常新而不舊,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了。”孟嘗君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欣賞他的涵意,認為他的辭令富有辯纔。隔一天就派人奉送黃金百斤,織有文彩的布百匹贈給張先生。先生推辭不受。
後來先生又拜見孟嘗君。孟嘗君說:“前日先生教導我衣服常新而不舊,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的好辦法。我私下喜歡你的指教,所以派人奉送黃金百斤,織有文彩的布百匹贈給先生,先生為什麽推辭不受呢?”張祿說:“君上要耗盡你的金錢,搬出你倉庫的米粟來補充我們士人,那麽衣服會壞,鞋子會破,而且生計不足,怎能衣服常新而不舊,倉庫常充滿而不空虛呢?”孟嘗君說:“那麽該怎麽辦呢?”張祿說:“秦國是個四面皆山的國傢,因為關口阻塞,想遊說求官的人無法進入,希望君上為我寫一封長信,交我帶給秦王,我前往若被任用,這是君上的幫忙;若前往而未被任用,雖然用各種方法去謀求也是無效的,那時我衹好聽命了。”孟嘗君說:“我恭敬地答應你的請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領袖之道(1) | 第3節:領袖之道(2) | 第4節:領袖之道(3) | 第5節:領袖之道(4) | 第6節:領袖之道(5) | 第7節:領袖之道(6) | 第8節:領袖之道(7) | 第9節:領袖之道(8) | 第10節:為官之道(1) | 第11節:為官之道(2) | 第12節:為官之道(3) | 第13節:為官之道(4) | 第14節:為官之道(5) | 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 | 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 | 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 | 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 | 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 | 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 | 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 | 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