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人生若衹如初見 》
第69節:三生杜牧,十裏揚州(1)
安意如 An Yiru
三生杜牧,十裏揚州,前事休說
外公死了近三年。墳在高高的山上,幽閉的山區。下葬那天我去過,在山下為他送行。後來的兩年,清明鼕至都沒有去,衹是默然的,在心底遙寄心香一束。
現在想起來,那天仿佛有雨。一切像極杜牧的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衹是那個牧童,已經長大了。
這首詩亦是外公教的。小時候有一本畫册,一面是詩,一面是畫,畫上是楊柳輕曳,細雨霏霏,一個人,青衫落拓,嚮一個牧童問路。牛背上的牧童正在吹笛,揚手一指遠處杏花掩映的村落,倒是滿臉喜氣。眼見得還是未經人世,不識憂患的好,天地一蕭蕭的時候,獨他平然喜樂,心中仍是一麯村歌,流漫於阡陌間。人世也是這樣婉轉清亮。順着他的手,再看那個文人,形容瘦損,黯黯的。許是剛上墳回來,還未解得愁緒。一老一少,一悲一喜,霎然生動,雖是畫工拙劣,卻也抵得過了。
這首詩大好,似一副絶好的白描畫,於通俗平易間,帶出一抹傷春悲逝的綺思柔情。這樣一首好詩,在《樊川詩集》、《別集》中卻沒有收錄,《全唐詩》中也不見它的蹤影,因此有人說這不是杜牧的作品。在我看來,這當然應該是他的作品,不然多可惜。即使是在煙波浩淼的詩海裏,能找到這樣既可以是詩、是詞、是麯,也可以是小說的佳作也不多。這首詩如同惶惑幽深的時間,有無限的可伸展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元麯)
甚至,可看做一部小說,它具備了小說的各個元素: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發生、發展,至於結局,一句“遙指杏花村”,更是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在。其實詩詞畫都是一樣,有時候太滿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適當的留白纔是高手。
童年的印象使這樣的男子成了我印象中落魄文人的標準像。後來很多年,我都以為畫中這個人就是杜牧,即使後來知道他是世傢公子也一樣。其實京兆杜氏自魏晉以來就是名門世族。他祖父杜佑是中唐宰相,有名的史學家,所撰《通典》一書,開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他自己也是少年才子,二十三歲即作傳世名篇《阿房宮賦》,應該是很得意的了。然而隨着祖父和父親的相繼去世,仕途開始變得坎坷不平。他一直做着小官,幾乎有十年,他是蹉跎在揚州,迷醉在二十四橋的青樓明月間了。
我總在想,如果沒有白居易的詞“江南好,最憶是杭州”,沒有蘇軾的詩“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兩相宜”,沒有歷代文人香詞豔賦的粉飾,杭州會不會如此地芳名遐邇。
揚州也是一樣。當年隋煬帝為了觀瓊花,開鑿了一條大運河,揚州的繁華旖旎隨着瓊花的芬芳傳遍天下,從此後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銷金窟,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揚州”的錦綉地,是“人生衹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的溫柔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功夫應在詩外 | 第2節:人生若衹如初見(1) | 第3節:人生若衹如初見(2) | 第4節:人生若衹如初見(3) | 第5節:人生若衹如初見(4) | 第6節:昔日芙蓉花 今成斷根草(1) | 第7節:昔日芙蓉花 今成斷根草(2) | 第8節:願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離(1) | 第9節:願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離(2) | 第10節:聞君有兩意 故來相决絶(1) | 第11節:聞君有兩意 故來相决絶(2) | 第12節: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 第13節:羅帶同心結未成(1) | 第14節:羅帶同心結未成(2) | 第15節:羅帶同心結未成(3) | 第16節:零落成泥碾作塵 | 第17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1) | 第18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2) | 第19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3) | 第20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4) | 第21節:天不絶人願 故使儂見郎(1) | 第22節:天不絶人願 故使儂見郎(2) | 第23節:至高至明日月(1) | 第24節:至高至明日月(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