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68節:二十五《無妄》:必然與偶然(3)
臧守虎 Cang Shouhu
九五:不違背養生之道而得的疾病,不用治療就會痊愈。
藥,用作動詞,用藥物治療;有喜,病愈的意思。
中國古代醫學在比類取象的思維方式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指導下,以陰陽、五行、氣等主要概念構建起來的中醫理論體係,在人的心身與自然、社會活動各方面建立起廣泛的聯繫,將人的生命狀態與整個自然和社會環境聯繫起來加以考察,強調人的養生要與自然規律協調一致。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在分別論述了春、夏、秋、鼕四時的氣候特點,指出人在養生上應該註意的事項以後,說: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鼕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雖然養生合乎天道自然,但這並不意味着人人都不得病、永遠不得病,因此有"無妄之疾"。
病邪侵入人身,輕淺的能夠被人自身的正氣加以剋服,可以不用治療而痊愈。這種情況常見,尤其是農村中,老百姓心疼花錢,也懶得麻煩,一些頭疼腦熱的小病,捱兩天、抗兩天就好了。這也就是所謂的自然之功、天功。但對於一些比較嚴重的疾病,也指望不加以治療,自然而然的痊愈,就不能不說是一種愚昧和迷信了。
"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對於遵循自然規律重要性的認識,但同時也反映出古人對天道自然的一味崇尚、迷信,而忽視和放棄了人類"參天地之化育"的主觀能動作用,這又是不可取的,是很害人的。
例如,歷史上的商紂王自恃天命而忽視自身的修為,《周書·西伯勘黎》中記載,在周人大兵壓境、形勢岌岌可危之時,還說什麽:"我的命不是有天命保佑嗎?"言外之意是說,周人其能奈我何?結果國亡身死。
又如《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在討伐季布時,被流矢中傷。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發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呂後給他找了位醫術高明的醫生治療。醫生診斷以後說:"病可以治療。"但劉邦卻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駡駡咧咧地說:"我本布衣出身,提三尺劍取天下,難道這不是天命嗎?命在於天,即使扁鵲又能怎麽樣呀?"居然不讓醫生治療,賞賜了黃金五十斤給打發了。--劉邦也是中了迷信天命的毒。
對於本爻中的"有喜",也有人理解為懷孕。不錯,民俗中是把懷孕稱為"有喜"。懷孕的時候有妊娠反應,反應厲害的時候很痛苦,無異於患病之苦。所以缺乏醫學知識的女人懷孕後,往往誤以為自己得病了。而在中醫中,也的確在廣義上將懷孕的妊娠反應稱為病。懷孕有妊娠反應,這是正常的,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用藥物治療。從這個角度解釋本爻爻辭也講的通,但這樣的話就應該這麽來斷句了:"無妄之疾,勿藥,有喜。"--意外得病,不用治療,是懷孕了!但通觀《易經》,除了本爻以外,《兌》九四爻中也說:"介疾有喜。"這顯然是指疾病的痊愈。所以"有喜"還是理解為疾病痊愈合理一些。
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上九:不違背正道行動,(違背正道行動)有災害,沒有什麽好處。
有眚,前面應該是省略了"妄行",即應作"無妄行,妄行有眚,無攸利",在修辭上這叫承前省略。否則,於理不通。
爻辭重申和告誡人們:不要違背自然社會規律行事,否則會自取其咎,招致災害。這與《老子》中所說的"不知常,妄作兇"是一個意思。
讀了《無妄》卦之後,我們發現:原來一般之中有個別,必然之中有偶然的辯證法思想,早在《易經》中就已經存在了。難怪說《易經》為大道之源,一點也不過分!
二十六《大畜》:廣開致富門路
大畜?
大畜:利貞。不傢食,吉。利涉大川。
大畜:利於占問。不在傢中吃閑飯,吉。利於做大事、難事。
初九:有厲,利已。
初九:有危險,應該停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