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读中国巫文化时代占筮书:《易经》读本 》
第65节:二十四《复》:论阳气的回复(2)
臧守虎 Cang Shouhu
第65节:二十四《复》:论阳气的回复(2)
应当指出的是,"七日"是神话思维的产物,是一种象征,而象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不能拘泥、坐实地理解为"七天"。"七"可以理解为它的倍数,如四十九、七十等。例如,《周易·系辞》中的"大衍之数"正是"四十九";汉族在人死后有祭七个"七"的风俗;中国神话中,女祸生成世界经"七十"化;北欧古芬兰人创世歌中,原始处女伊里马达尔在海中因风受孕,怀孕七百年后生下七个蛋,从中化生出宇宙等等。同样,"日"也是如此,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固然可以理解为"天";在一年之内,也可以理解为"月";在一天之内,也可以理解为"时"等等。
以下六爻爻辞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人从道路上的返回形象地描述阳气回复的情形。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初九:不远就返回,没有大的悔恨,很吉利。
祗(zhī),大的意思。《周易正义》中说:"乾之初九,则与复卦不殊。"从卦与卦的关系上来说,静态的《复》卦卦象一阳始生,相当于《乾》卦中的初九爻。以此类推,本卦中的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也分别与《乾》卦的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相对应。所以在理解《复》卦时,应与《乾》卦互参。
"不远复"是说人外出办事,没有走多远就返回来了。爻辞以此比喻阳气刚刚萌生,就被强大的阴气压制回去,这与《乾》初九爻中"潜龙,勿用"是一致的。
引申到人事之中,如同一个人的品德、才能还不到足以用事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有所行动本来应该有悔的。但因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及时进行自我反省,继续修德进业,还不至于有太大的悔恨,所以说"无祗悔,元吉",《象》说"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例如曾子、颜回就是这样的人。《论语·学而》篇载:曾子自述说,他每天都要在以下方面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为他人筹划事情是否尽心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过了?《系辞》中载:孔子称赞学生颜回说:"姓颜的小子,差不多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了吧?有不对的地方,未曾不知道改正。"
六二:休复,吉。
六二:喜悦地返回,吉。
休,喜悦。"休复"是说人外出办事,喜悦地返回。
六二对应《乾》九二。《乾》九二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说"见龙在田,德普施也",表明经过一定时期的修德养能,品德、才能已经可以广泛地推行,因此说"吉"。《象》说"休复之吉,以下仁也",这是承初九而言。初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修德养能,逐渐接近于"仁"的品德修养目标,正是子夏所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六三:频复,厉,无咎。
六三:皱着眉头返回,危险,没有过错。
频,频繁。也有人认为"频"通"颦",是"皱眉"的意思,也能讲得通。
"频复"是说人外出办事,事情办得不顺利,皱着眉头返回。比喻阳气在回复的过程中遇到麻烦、不顺利。
六三对应《乾》九三。在《乾》卦中我们说到,阳气的回复到了这一阶段,不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而是在与阴气反复交争、较量中曲折上升的。引申到人事之中,表明事情也不会很顺利,需要加倍努力,正如《乾》九三爻所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如此虽"厉"而"无咎"。本爻也是同理,所以连断语"厉,无咎"也与《乾》九三一样。
六四:中行独复。
六四:半路独自返回。
既然说"中行独复",意味着同时外出的不止一个人。同时外出,有返回的,有不返回的。爻辞以此比喻阳气有回复的时候、有不回复的时候,这也与《乾》九四寓意一致。
《乾》九四中说"或跃在渊,无咎",《象》说"或跃在渊,进无咎也",其中"或"为不定之辞,透示出阳气有回复、不回复两种可能性。在自然界中,阳气该回复的时候就回复,这合乎正常的阴、阳循环之道,正如《象》说"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反之,阳气不能按时准确地回复,那么四时失序,天灾接踵而至。爻辞中虽然未明言吉、凶,而吉、凶自在其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
|
|
第1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1) | 第2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2) | 第3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3) | 第4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4) | 第5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 | 第6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2) | 第7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3) | 第8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4) | 第9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1) | 第10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2) | 第11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 | 第12节:三《屯》:万事开头难(1) | 第13节:三《屯》:万事开头难(2) | 第14节:三《屯》:万事开头难(3) | 第15节:三《屯》:万事开头难(4) | 第16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1) | 第19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2) | 第20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3) | 第21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1) | 第22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 第23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3) | 第24节:七《师》:武王伐纣实录(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