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65節:二十四《復》:論陽氣的回覆(2)      臧守虎 Cang Shouhu

第65节:二十四《复》:论阳气的回复(2)
  應當指出的是,"七日"是神話思維的産物,是一種象徵,而象徵具有無限的開放性,不能拘泥、坐實地理解為"七天"。"七"可以理解為它的倍數,如四十九、七十等。例如,《周易·係辭》中的"大衍之數"正是"四十九";漢族在人死後有祭七個"七"的風俗;中國神話中,女禍生成世界經"七十"化;北歐古芬蘭人創世歌中,原始處女伊裏馬達爾在海中因風受孕,懷孕七百年後生下七個蛋,從中化生出宇宙等等。同樣,"日"也是如此,在一個月的時間之內,固然可以理解為"天";在一年之內,也可以理解為"月";在一天之內,也可以理解為"時"等等。
  以下六爻爻辭以擬人化的手法,通過人從道路上的返回形象地描述陽氣回覆的情形。
  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初九:不遠就返回,沒有大的悔恨,很吉利。
  祗(zhī),大的意思。《周易正義》中說:"乾之初九,則與復卦不殊。"從卦與卦的關係上來說,靜態的《復》卦卦象一陽始生,相當於《乾》卦中的初九爻。以此類推,本卦中的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也分別與《乾》卦的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相對應。所以在理解《復》卦時,應與《乾》卦互參。
  "不遠復"是說人外出辦事,沒有走多遠就返回來了。爻辭以此比喻陽氣剛剛萌生,就被強大的陰氣壓製回去,這與《乾》初九爻中"潛竜,勿用"是一致的。
  引申到人事之中,如同一個人的品德、才能還不到足以用事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有所行動本來應該有悔的。但因為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及時進行自我反省,繼續修德進業,還不至於有太大的悔恨,所以說"無祗悔,元吉",《象》說"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例如曾子、顔回就是這樣的人。《論語·學而》篇載:曾子自述說,他每天都要在以下方面多次進行自我反省:為他人籌劃事情是否盡心了?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過了?《係辭》中載:孔子稱贊學生顔回說:"姓顔的小子,差不多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了吧?有不對的地方,未曾不知道改正。"
  六二:休復,吉。
  六二:喜悅地返回,吉。
  休,喜悅。"休復"是說人外出辦事,喜悅地返回。
  六二對應《乾》九二。《乾》九二說"見竜在田,利見大人",《象》說"見竜在田,德普施也",表明經過一定時期的修德養能,品德、才能已經可以廣泛地推行,因此說"吉"。《象》說"休復之吉,以下仁也",這是承初九而言。初九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一步修德養能,逐漸接近於"仁"的品德修養目標,正是子夏所說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六三:頻復,厲,無咎。
  六三:皺着眉頭返回,危險,沒有過錯。
  頻,頻繁。也有人認為"頻"通"顰",是"皺眉"的意思,也能講得通。
  "頻復"是說人外出辦事,事情辦得不順利,皺着眉頭返回。比喻陽氣在回覆的過程中遇到麻煩、不順利。
  六三對應《乾》九三。在《乾》卦中我們說到,陽氣的回覆到了這一階段,不是一帆風順、直綫上升的,而是在與陰氣反復交爭、較量中麯折上升的。引申到人事之中,表明事情也不會很順利,需要加倍努力,正如《乾》九三爻所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如此雖"厲"而"無咎"。本爻也是同理,所以連斷語"厲,無咎"也與《乾》九三一樣。
  六四:中行獨復。
  六四:半路獨自返回。
  既然說"中行獨復",意味着同時外出的不止一個人。同時外出,有返回的,有不返回的。爻辭以此比喻陽氣有回覆的時候、有不回覆的時候,這也與《乾》九四寓意一致。
  《乾》九四中說"或躍在淵,無咎",《象》說"或躍在淵,進無咎也",其中"或"為不定之辭,透示出陽氣有回覆、不回覆兩種可能性。在自然界中,陽氣該回覆的時候就回覆,這合乎正常的陰、陽循環之道,正如《象》說"中行獨復,以從道也"。反之,陽氣不能按時準確地回覆,那麽四時失序,天災接踵而至。爻辭中雖然未明言吉、兇,而吉、兇自在其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