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读中国巫文化时代占筮书:《易经》读本   》 第64节:二十四《复》:论阳气的回复(1)      臧守虎 Cang Shouhu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上六:迷失道路不能返回,凶,有灾害。出兵作战,最终大败。因为其国君而导致凶险,以至于十年之久不能够征伐。
  复,返回、恢复的意思;卦象震下坤上,只有初九最下一爻为阳爻,其他都是阴爻。从卦与卦的关系上来说,《复》卦是由《坤》卦发展而来。《坤》卦六爻全是阴爻,象征阴气发展到了顶点。物极必反,阴极阳生,所以一阳又复生于下。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复:通顺,出入没有疾病,阳气回复没有过错。按照其规律循环往复,"七日"返回,利于有所行动。
  出入,泛指行动。疾,疾病、灾害。朋,阳、阳气。反、复,在这时是同义复用,都是返回的意思。道,道路,引申为法则、规律等。
  阴主杀、阳主生,阳气对于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阳气回复的时候,人们在出入行动时不会产生疾病、灾害,反映了古人的尚阳观念,这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思想之一。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光芒照耀,天地只能是一个冰冷暗的人间地狱,没有生命活动存在,更谈不上健康!同时,阴主静、阳主动,阳气代表事物行为的能量。《复》卦一阳生于下,意味着行为能量进入恢复阶段,行为的有效性就得到了保证,因此说"亨,朋来无咎,出入无疾……利有攸往"。
  金文"道"字。见于《散盤》"道"的本义是人行走在路上的意思,金文中"道"字由"首"、"行"组成,"首"代表人,"行"如╬形,是十字通衢,"首"、"行"组合在一起表示人走在路上的意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由人走在路上又引申出"道路"的意思;走路又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所以又引申出法则、规律等意思。在本卦中具体指阴阳往复循环的抽象之"道"。
  在《坤》卦中我们已经讲过,从阴阳消长的角度来说,十二辟卦构成了一个往复循环的圆环系统。这个圆环就是"反复其道"的"道"。经过《复》卦的一阳生、《临》卦的二阳生、《泰》卦的三阳生、《大壮》的四阳生、《夬》卦的五阳生,到全阳的《乾》卦,再到《姤》卦的一阴生,经过了七个阶段。经过《姤》卦的一阴生、《遁》卦的二阴生、《否》卦的三阴生、《观》卦的四阴生、《剥》卦的五阴生,到全阴的《坤》卦,再到《复》卦的一阳生,也经过了七个阶段。这七个阶段就是"七日来复"的"七日"。也就是说,《易经》中"七日"是阴、阳往复循环的周期数。
  进一步说,"七日"不仅是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周期数,也是吉与凶、始与终、生与死、成与败、得与失等所有对立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一个周期数,这在世界范围古代文化中得到普遍的认同。如《庄子·应帝王》是这样描述宇宙的创生的: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混沌。倏与忽经常在浑沌的地面上相会,浑沌对他们很好。倏与忽商量着要报答浑沌,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只有浑沌没有,让我们来给他凿上七窍吧!"于是每天凿一窍,结果"七日"之后浑沌被凿死了。
  在这个寓言中,浑沌是天地未分之前状态的象征,倏与忽分别是阳、阴的象征。就浑沌本身而言,没有七窍意味着生,有了七窍反而意味着死,浑沌从没有七窍到有了七窍,从生到死经过了"七日";就浑沌与宇宙创生的关系而言,浑沌的死意味着宇宙的创生,也是以"七日"为周期的,而其中的第七日是事物转化的分界点。
  也正因为第七日是事物转化的分界点,所以在世界不同的民族中,有以"七"为吉祥数的,也有以"七"为凶数的。例如,哈萨克民族视"七"为吉利数字,在用数字占卜时,得"七"为大吉;而藏族视"七"为凶数,遇到初七的时候跳过,过了初六就是初八;在《圣经·创世纪》和巴比伦创世史诗描述的宇宙发生顺序中,前六天是创造宇宙的工作阶段,第七天是安息日;《吉尔伽美什》中关于洪水的故事中,"七"是人类遭遇洪水灾难与灾难开始消失之间的临界点等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1)第2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2)
第3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3)第4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4)
第5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第6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2)
第7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3)第8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4)
第9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1)第10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2)
第11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第12节:三《屯》:万事开头难(1)
第13节:三《屯》:万事开头难(2)第14节:三《屯》:万事开头难(3)
第15节:三《屯》:万事开头难(4)第16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1)
第19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2)第20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3)
第21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1)第22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第23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3)第24节:七《师》:武王伐纣实录(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