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朱大可精华作品集:记忆的红皮书   》 贝克特:一个被等待的戈多(1)      朱大可 Zhu Dake

  一张布满皱褶的瘦脸和耸立的灰发,被印在高高飘扬的旗帜上,成为2006年都柏林城的文化风景。就在萨缪尔·贝克特百岁诞辰之年,爱尔兰首府,那个贝克特厌倦和离弃的家园,纪念他的活动变得如火如荼,到处弥漫着这个人的乖张气息。而他跟祖国之间的失调,却被媒体小心翼翼地掩饰起来。而他跟东方社会的失调,则遭到了更多的忽略。
  稀疏的演出
  贝克特在中国先锋戏剧界拥有少量知音。在斯坦尼体系和现实主义统领天下的年代,80年代的年轻导演,还是从《等待戈多》那里,窥见了新戏剧理念的微弱希望。高行健的《车站》,是对《等待戈多》的一种反转性仿写,“借鉴”了某些叙事理念,却丢弃了他的哲学信条,表现出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本主义信仰。在全剧的结尾,一个戴眼镜书生放弃在车站上的冗长等待,奋然走向他自己的人生目的地。这是中国人对荒诞世界的一次戏剧性超越。这部幼稚的作品,以后成为中国先锋戏剧的开路之作。
  1991年的酷热夏天,孟京辉导演的《等待戈多》在中央戏剧学院小礼堂上演。“不华丽,不绚烂,残酷,诗意,幽默,还有暴力,包括语言的暴力和暴力本身的暴力”,孟京辉如此阐释他的导演意图。为尊重原著与译者,孟还邀请施咸荣担纲文学顾问,由这位翻译家为全体演员上了整个下午的文化启蒙课,向他们陈述自己对《等待戈多》的心得。这是公认的第一个先锋版《等待戈多》的出现,它企图揭示隐藏在荒诞生活里的内在暴力。
  1998年4月下旬,林兆华启用濮存昕饰演流浪汉,在北京的首都剧场执导了混合版的《三姐妹·等待戈多》,以所谓“复调的结构,将契诃夫的戏剧传统,与贝克特的颠覆性叙事彼此交织纠缠。”这是俄式写实主义和法式荒诞主义的一次优雅拼贴。
  2001年3月,一个江南的早春时节,女性版《等待戈多》在上海肇嘉浜路上的真汉咖啡剧场上演。剧作家张献和李容、美术设计家王景国、戏剧活动家张余等联袂出击,但其主人公竟由一名女演员担纲饰演。这种荒诞理念加上咖啡消费的时尚化演出,无疑是一次文化夹缝中的美学妥协。策划人藉此谋求小剧场和民间表演的生存空间,但它还是未能给荒漠化上海带来任何转机。两年后,真汉咖啡剧场被迫关门。这无疑也是戏剧本身的厄运。贝克特所描述的世界荒诞,成为上海文化命运的深切象征。
  从先锋版、混合版到女性版,中国人在戈多先生身上表现出了自己的诸多阐释能力。直到2004年5月,爱尔兰都柏林的盖特剧团,在首都剧场上演《等待戈多》,中国人才第一次领略了原汁原味的贝克特。该剧团在世界各地的演出已逾百场,被公认为本世纪最权威的版本。
  尽管如此,今年4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贝克特戏剧节”上,来自台湾当代传奇剧场的传奇版《等待戈多》,还是用实验京剧的方式,再度炫耀了中国人对西方荒诞主义戏剧的解构能力。这是贝克特同中国戏曲的一次“最亲密”的接触,荒谬、嘲讽的语言,在舞台上转化成唱念做打和东方式的华丽歌舞。剧中的爱斯特拉冈被叫做“爱抬杠”,弗拉基米尔则被叫做“废低迷”,他们在土坡和孤树下耐心地等待着“戈多先生”。演员们突破了京剧丑角的表演模式,转向对生命的后现代戏谑及其人本主义关怀。
  贝克特真相
  两个流浪汉一直在等待一位叫戈多的人的到来。此人不断送来各种信息,表示马上就到,却从来没有来过。他们设想自己的存在具有某种意义,他们希望戈多能来,给他们带来希望,令他们获得某种形式的尊严。在这里,空旷的舞台就是世界,盲目的等待就是人生,而戈多就是人本主义者宣称的所谓人生价值。
  《等待戈多》1958年在美国最大的圣昆廷监狱上演,获得了数千名囚犯的热烈掌声。他们是真正的“戈多”(关于希望的隐喻)等待者。贝克特的天才叙事,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他们的境遇。而在此之前,所有的戏剧(文学)都在向他们说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花城出版社
洗脚之歌(1)洗脚之歌(2)洗脚之歌(3)洗脚之歌(4)
隐士的游戏面具(1)隐士的游戏面具(2)墙的精神分析(1)墙的精神分析(2)
墙的精神分析(3)迷津与线索(1)迷津与线索(2)迷津与线索(3)
迷津与线索(4)约伯之痛:我们无尽的哀歌(1)约伯之痛:我们无尽的哀歌(2)灵玉的精神分析(1)
灵玉的精神分析(2)灵玉的精神分析(3)灵玉的精神分析(4)灵玉的精神分析(5)
瘟疫、肺痨、萨斯:疾病美学三部曲(1)瘟疫、肺痨、萨斯:疾病美学三部曲(2)萨斯时代的口罩美学缅怀浪漫主义(1)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