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63節:二十三《剝》:"碩果"--宇宙生生的種子(2)
臧守虎 Cang Shouhu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上九:碩果沒有被剝食,君子收穫到一大車的果實;(碩果被剝食),小人靠吃薺根度日。
碩,大。碩果,就是大的果實。食,在此用做動詞,吃的意思。得輿,指收穫一車的糧食。廬,帛書《易經》中作"蘆",《說文》:"蘆,蘆菔也。一曰薺根。"
《剝》初六至六四,皆取象於床。到了六五,切換了物象,以魚象徵、比喻陰爻、女人。到了上九,又切換了物象,把上九一陽比做碩大的果實。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本卦中衹有上九一爻是陽爻,如果上九一陽也被剝落,那麽陰、陽之間失去了轉化的可能,將會産生孤陰不生、萬物消亡的可怕局面。爻辭中以"碩果"比喻上九,進一步說明這個道理。
俗話說:寧可餓死爹娘,也不吃種子糧。收穫了果實以後,首先要把那些子粒飽滿的果實挑揀出來,作為來年再生的種子。無論生活多麽艱苦,種子糧是不能輕易作為口糧吃掉的。留得種子在,不怕沒飯吃。衹要有種子,來年再種植,可以繁殖、收穫更多的果實。明白事理的君子能夠認識和做到這一點,因此說"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反之,小人不明此理、不顧後果,把種子糧也吃掉了,往後的日子也衹有靠剝食薺根之類維持生活了,因此說"小人剝廬"。
以人事而言,上九一陽象徵黑暗政治環境中一點正義、進步的力量。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政治黑暗,但衹要這點正義、進步的力量尚存,終有一天會出現柳暗花明的轉機。反之,如果這點正義、進步的力量也被剝落,那就萬劫不復了。
因為果實有再生的功能,所以在古代文化中常以果實比喻性愛、生殖、婚姻。如《詩經·召南·摽有梅》中雲:"摽有梅,其子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這是以楊梅的多子比興男女兩性之愛。又如《詩經·唐風·椒聊》中雲:"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這是以花椒的果實纍纍比興懷孕的婦女。
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大頭禾人圖"。植物之"仁"與道德之"仁"的功能在這裏得到統一
更耐人尋味的是,"仁"本是儒傢思想體係中的核心概念,其宗旨是愛人、生生。由於植物果實的再生的功能與"仁"的道德功能相似,所以後來也將植物果實稱為"仁",也從植物果實的再生功能角度闡發"仁"的含義,如《上蔡語錄》中說:"桃李之核可種而生者,謂之桃仁杏仁,有生之意,推之而仁可見矣。"這樣,就將植物的果實之"仁"與抽象的道德之"仁"聯繫在一起。繼"仁"的概念之後,子思又提出了"誠"的命題,與"仁"珠連璧合、交互輝映。《中庸》中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所謂的"誠"從植物的角度而言,就是植物籽粒的飽滿;從人的道德的角度而言,就是指美德的充裕。如同植物之"仁"使宇宙充滿生機與活力一樣,道德之"仁"使人類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楊嚮奎先生《〈易經〉中的哲學與儒傢的改造》一文中說:"孔子以宇宙生生不息為仁,子思以宇宙之充滿生物為誠,這仁與誠的命題,仍然具有道德哲學的全部含義,它是人生'本體',沒有仁便不能成生。"這樣一來,《剝》上九一陽的"碩果",不僅是植物再生的種子,也是宇宙萬物再生的種子。
二十四《復》:論陽氣的回覆
?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復:通順,出入沒有疾病,陽氣回覆沒有過錯。按照其規律循環往復,"七日"返回,利於有所行動。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初九:不遠就返回,沒有大的悔恨,很吉利。
六二:休復,吉。
六二:喜悅地返回,吉。
六三:頻復,厲,無咎。
六三:皺着眉頭返回,危險,沒有過錯。
六四:中行獨復。
六四:半路獨自返回。
六五:敦復,無悔。
六五:按時返回,沒有悔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