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詩三百:思無邪   》 第63節: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乡(3)      安意如 An Yiru

  其二,親人的念己之語,體現出鮮明的個性。毛傳在各章後曾依次評曰:“父尚義”、“母尚恩”、“兄尚親”。這雖帶有迂儒氣息,卻已見出了人物語言的個性特點。父親說“猶來無止”,囑咐他不要永遠滯留他鄉,這語氣純從兒子出發而不失為父的曠達;母親說“猶來無棄”,叮嚀這位小兒子不要拋棄親娘,則是更多地從母親的心理出發,表現出難以割捨的母子之情,以及“娘憐少子”的深情;兄長的“猶來無死”,直言祈願他不要屍骨埋他鄉,這脫口而出的“猶來無死”,強烈表現了手足深情,表現了對青春生命的愛惜和珍視。
  這並非詩人主觀的刻意造作,而是情至深處的自然表現。在這一聲聲親人念己的設想語中,包含了幾多嗟嘆,幾多叮嚀,幾多希冀,幾多盼望,幾多愛憐,幾多慰藉。
  尤其詩的第二章,他回憶母親對他的叮囑,真的讓我不由自主就想起那幾句唱詞:“娘生兒,連心肉。兒行千裏母擔憂。兒想娘身難叩首,娘想兒來淚雙流。”是殊途同歸的情感,我說他苦過秦瓊,是因為他不用落淚已經肝腸寸斷。
  (下)
  在篇幅短小、語言簡古的《詩經》中,寥寥數筆即寫出人物的個性,已是極為不易,而能在極逼仄的篇幅中造出幻境,從對面設想的幻境中,寫出人物的特點,更屬難能可貴,這在後世同類抒情模式的思鄉詩中,也是不多見的。《陟岵》一詩,曾被推為“千古羈旅行役詩之祖”,這並非是說它最初表現了徵人思親的主題,而在於它開創了中國古代思鄉詩一種獨特的抒情模式。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思親佳作,中國人都已爛熟。清人瀋德潛以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捲十九)。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思想親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
  這裏多說一點與重九登高有關的傳說——晉人桓景從仙人費長房學道,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傢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傢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災禍。後遂以九日登高為習俗。
  遊役之思常被古人連用,實際上還是有分別的。宦遊之人,嘴裏絮絮念着鄉路迢迢,六麯屏山和夢遙。實際上無奈是有的,卻未必那麽心酸入骨。所以你看詩詞裏,那些宦遊的人,一葉扁舟泊岸,三杯兩盞薄酒襯着岸邊幾樹煙柳搖曳,櫓聲入耳。景有了,情便帶着酒香絲絲從喉嚨裏逸出來,帶着騷客的優雅矜持——半是哀怨,半是享受。崔顥式銷魂的愁,惹你感觸麽,我也感觸——那衹是文人墨客的顧影自憐罷了!煙波江上的眼界心界,不到那個境界的人還領略不到。
  日暮鄉關何處是?你信他當真不知麽?問的凄然,心裏卻是有底的,傢在那裏,人衹是自我放逐,一時不歸。
  行役不同。行役的人要苦得多,有太多無可奈何在裏面,衝淡了自我放逐的自由色彩。因為他不知何時命終,不知何時再歸故裏再見親人。很可能,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乡。
  不是以放蕩曠達的心態在外遊歷的人,永遠也無法輕盈起來。如在田裏耕作的人,看見陌上花開,和心情閑散的遊人看見花開的心情是不同的,你要他緩緩歸麽?他想着錯了這個季節,收成就不同了。
  這樣切實而沉重的鄉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 在水一方,對鏡觀詩(1)第2節:關於詩經(1)
第3節:關於詩經(2)第4節:千山萬水外,我候/為你歸來(1)
第5節:千山萬水外,我候/為你歸來(2)第6節:二選一:你是要灼灼容顔,還是要宜其室傢(1)
第7節:二選一:你是要灼灼容顔,還是要宜其室傢(2)第8節:有種距離叫愛情(1)
第9節:有種距離叫愛情(2)第10節:辛苦,還是心苦(1)
第11節:辛苦,還是心苦(2)第12節:辛苦,還是心苦(3)
第13節:因為愛,所以性愛第14節:沒法深得你心,忠貞都不吸引(1)
第15節:沒法深得你心,忠貞都不吸引(2)第16節:沒法深得你心,忠貞都不吸引(3)
第17節:“長恨歌”的前生第18節:若走過漫漫長夜,不再愛你,我將不再寂寞(1)
第19節:若走過漫漫長夜,不再愛你,我將不再寂寞(2)第20節:萬裏漂泊,獨身遣返
第21節:生死相許又如何?退一步天藍海闊(1)第22節:生死相許又如何?退一步天藍海闊(2)
第23節:生死相許又如何?退一步天藍海闊(3)第24節:生死相許又如何?退一步天藍海闊(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