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陌上花開 》
第63節: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3)
安意如 An Yiru
她干涉朝政,我想什麽"人間一言一事,輒先知之",多半是私下她派人多打聽傳聞,自己又好記性善推斷的緣故,反正陳叔寶昏庸,缺乏邏輯思考的能力,巴不得多個人幫他思考。她說什麽是什麽,他還對她表示了無限的信任和崇拜,言聽計從。
高熲對她的顧慮也是對的,因此斬殺了她。她不單是美人,而且是個有政治天賦的美人。她博聞強記,多謀善斷,猶在百官之上。我於是假設,如果她不是生活在一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裏,如果她走入別的朝代,做了別人的妃子,她的政治天賦也許會給她帶來更大的機遇。當然,也許面臨更大的危險。衹是,陳朝的滅亡是由陳叔寶的性格註定,即使沒有張麗華,他也是要做亡國之君的。
南朝風月正濃,陳後主在宮廷中醉擁佳人,與寵臣笑談風月。北方的隋文帝卻秣馬厲兵準備統一中國。
傳說中的亡國之音在這個時候出現了。陳叔寶的作品在《樂府詩集》裏頗有幾首,體裁還挺廣泛,若是不對內容上的豔靡有偏見,不得不承認他是個出色的文學家和音樂傢。某天,寵妃愛嬪們的美貌和妖嬈再次撩撥了他的靈感,他創了一首《玉樹後庭花》的麯子,歌曰: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後庭花"之意頗讓人費解。現代人更把它演變成一種曖昧難言的代言詞。其實據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載,後庭花係生長在江南、四川的雞冠花的一種,花萼甚嬌小,有紅、白等色。其白色一種,遠看如玉樹扶風,搖曳多姿。因常栽庭院中,故名"後庭花"。陳朝首都地處江南,後宮不乏此花,因此陳後主以後庭花喻寵妃、名歌麯。
後主使宮女千人習而歌之,一時靡靡之音四野流傳。後人附會說,時人聽見此麯莫不哀悼,以為是亡國之兆,因為麯子本是贊美貴妃、宮人的美貌,卻突然筆鋒一轉唱到"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這陳朝,冥冥之中氣數當盡。
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昏庸無道的陳後主有隋文帝來收拾他。但是硬說《玉樹後庭花》有亡國之兆就很勉強迷信了,連這麯子都委屈了。衹是恰好是陳叔寶作的,又恰好陳朝滅亡。假如過了這個時候,《玉樹後庭花》就不會作為亡國之音的代稱入史入詩了。
音樂能反映時代風貌,卻不能决定國傢興亡。關於亡國之音的辯論分析,倒是唐朝的君臣心地開闊見得深。據《舊唐書o音樂志》載,貞觀中,唐太宗嚮群臣問音樂與國傢興亡的關係。御史大夫杜淹說:陳將亡而有《玉樹後庭花》,齊將亡而有《伴侶麯》,過路人聽了都悲泣不已,看來陳、齊之亡都是因為製作了這種亡國之音的緣故。唐太宗反駁說:亡國的原因不能從音樂上去找,而要從朝政的得失上去找。同一種樂麯,不同心情的人聽了會感受各異,悲喜自先存於聽者心中,並非音樂引起悲喜的感情。陳、齊均是"將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聞之則悲耳"。"今《玉樹》、《伴侶》之麯,其聲具存,朕當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最後是魏徵調和兩種意見,說音樂的力量在於幫助人調節心情,但人們心情的哀樂並不是由音樂决定的。唐太宗表示同意,纔結束辯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再版序·隔年見春(1) | 第2節:再版序·隔年見春(2) | 第3節:自序·薔薇記(1) | 第4節:自序·薔薇記(2) | 第5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1) | 第6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2) | 第7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3) | 第8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1) | 第9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2) | 第10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3) | 第11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4) | 第12節: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5) | 第13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1) | 第14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2) | 第15節:感君千金意,慚無傾城色(3) | 第16節:樂府三行(1) | 第17節:樂府三行(2) | 第18節:樂府三行(3) | 第19節:樂府三行(4) | 第20節:樂府三行(5) | 第21節:樂府三行(6) | 第22節:樂府三行(7) | 第23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1) | 第24節: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