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60節:二十二《賁》:文飾與本質(1)      臧守虎 Cang Shouhu

  賁:亨,小利有攸往。
  賁:通順,對行為有一定的益處。
  文飾相對於本質而言是外在的、次要的,而本質纔是决定行為內在的、主要的因素。但這並不是說,文飾可有可無、無關緊要。文飾與本質二者相互結合,可以相得益彰。如《禮記·禮器》中說:"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以講話為例,言為心聲,能夠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感情。雖然說辭能達意而已,但如果講話沒有一定的文彩,就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講的話也不能長久地流傳下去,正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說:"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本質離開了文飾,就會顯得不夠完美;適當的文飾,有助於人們的行為更好地達到預定的目的。但相對於本質而言,文飾的作用畢竟是次要的,因此說"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賁其趾,捨車而徒。
  初九:文飾他的腳趾,放棄車子而步行。
  趾,腳指。其,指新郎。捨,通"捨",放棄。徒,徒步、步行。
  說"賁其趾",一方面是因為初九是本爻的最下一爻,因此也取象於人體最下部的腳指。更重要的是,腳、足等在古代文化中有象徵生殖器的意味。例如,神話中鳥神與太陽神有密切的關係,仰韶文化遺存中有神鳥負日圖,很多出土的石刻畫像中的太陽中都有一隻飛鳥,而這衹鳥往往又被說成是三足鳥,如王充《論衡·說日》中雲:"日中有三足鳥。"鳥本二足而謂之三足,第三衹足實際上是男性生殖器,這衹要看一下新疆呼圖縣生殖崇拜岩畫、內蒙古陰山岩畫男女交合會意圖中那被極度誇張突出、幾乎與兩足齊等的男根便知。由此後世又進一步以"鳥"指稱男性、男根,如《西廂記》中描寫崔鶯鶯與張生幽會,紅娘遙見前來的張生,對崔鶯鶯說:"赫赫,那鳥來也。"又如《水滸傳》中,李逵常嚷嚷:"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後來,也將不正當的性關係稱為"有一腿",這"一腿"就是指鳥的第三衹足。不僅如此,吳天明《中國神話研究》中還指出:"與'足'有關的字常常表示男根或雄性的性行為,如'腿'、'腳'、'踏'等。"本爻中的新郎文飾他的腳趾,也有突出"性"的意味。
  新郎有車不坐而步行,可能因為車子是供新娘乘坐的,或是專門運載嫁妝的;或者禮儀規定,新郎要親自執綏禦輦,不能坐車;也可能是新郎人逢喜事精神爽,以此宣泄內心的激動、興奮;也可能是新郎為了嚮人們展示、炫耀他文飾後的腳。總之,無論出於什麽原因,都如《象》所說:"捨車而徒,義弗乘也。"
  六二:賁其須。
  六二:文飾他的鬍須。
  須,鬍須。鬍須是男子區別於女人的特有生理特徵,是男子陽剛之氣的一種象徵,也是個人品德、品格的一種標志
  在古代,沒有鬍須,對男人來說是一種不足、缺憾。例如,張良是沒有鬍須的,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傢》中說:"我原來認為張良是一個很魁梧奇特的人,等看了他的畫像,形狀相貌如婦人、漂亮女子。"筆下流露出惋惜、遺憾之情。
  男人沒有鬍須,往往是被嘲笑、嘲弄的對象。《三國志·蜀志·周群傳》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劉璋的長史張裕多須,劉備調笑張裕為"諸毛繞涿居"。"涿"與"豚"音近,"豚"也就是屁股的意思,劉備說張裕"諸毛繞涿居"等於把人傢的鬍子說成陰毛、臉說成屁股。這是很不雅的。而張裕馬上反唇相譏,說劉備是"潞涿君"。"潞"與"露"諧音,劉備又是涿縣人,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原本沒有鬍須,是一個老婆嘴,所以張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因此,一些原來沒有鬍須的名人,在後來的歷史記載中、戲麯人物形象中、畫像中,人們也要把他們說成是有鬍須的,或者在畫像上為他畫上鬍須。例如,司馬遷原來是否有鬍須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司馬遷曾被處以宮刑,就是被閹割生殖器。即使司馬遷原來有鬍須,在受了宮刑以後,鬍須也會消褪。但是後人塑像時仍然要給他畫上鬍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