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這個世界會好嗎 》
儒傢跟佛傢(1)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艾:您是怎麽知道這本書出版的(指艾著《最後的儒傢》一書——整理者)?就是說,您的一位老朋友,是這個……
梁:有一個姓朱的,是吧?
艾:對,有一位姓朱的,他當過我的學生,他給我打電話,說您知道有這件事情,那是怎麽知道的,是國內有這本書呢,還是國外……
梁:朋友給寄來。
艾:從美國寄來的?
梁:是,有一位姓鬍的,叫鬍石如。
艾:因為他也是給我寫信了,您記得,他是當年20年代北大的學生還是……
梁:我記不清楚,他對我很熟,我對他不那麽熟。
艾:三個月以前,我在什麽報紙看到您的照片,剛剛要搬進來的時候,是香港《大公報》的記者來采訪您,還是……
梁:記者來,他有一個中國新聞社的記者,來三個人看我。
艾:那我自己不是記者,假如我將來再寫什麽文章,我是先把稿子寄給您過目……
梁:好,這樣好。
艾:我還不知道是在哪一種刊物、雜志,還是要看報紙、雜志的主筆的興趣。
梁:對。
艾:我是在研究您生平的時候,旁邊好幾位當過您的學生,或者在山東鄒平的時候工作過,不知道最近有沒有與您聯絡。香港有一位也是姓鬍……
梁:對,鬍時三;鬍應漢,號時三。
艾:哦,是。我差不多十年前去香港的時候,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去拜訪了他,他也給我很多寶貴的資料。這個還有一位姓王,王少商(音同),是在廣州第一中學時候的學生。
梁:對。
艾:還有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也是與您有關係的。
梁:有關係。
艾:美國還有一位姓張,也是參加當年鄉村建設運動的,不過是在定縣那邊工作,他是在美國一個大學,最近幾年我不知道,我沒有跟他聯絡了。臺灣有一位周紹賢,他還是非常非常佩服您了,出版了一些文章。最近臺灣一傢報紙把我的一篇關於您的文章,翻譯成中文出版了,因為他們衹把幾部分翻譯成中文,看起來不夠有係統,周先生也是寫了一篇文章,批評我的文章。
梁:他們是發表在什麽刊物上?
艾:報紙,是《中國時報》。最近在香港,好像也有兩三次,我看到您的消息。
梁:他們來訪問我,同我來談話。
艾:最近幾十年呢,我知道,您是在政協那邊……
梁:一直都在政協。
艾:那您還是在寫東西,或者……
梁:前些年嘛寫東西,近來就很少寫了。前些年嘛,主要就是寫一個長的文章,叫《人心與人生》。
艾:您是好久以前就開始寫。
梁:對,這篇文章相當長,寫下來就用了三本,另外有一個短的,講中國的老子、孔子跟印度的佛教,講三傢的。這個講三傢的,沒有《人心與人生》那麽長,比較扼要。
艾:都還沒出版吧?
梁:都沒有。在過去,現在好一點,過去政府有一種統治思想,不能夠隨便發表。
艾:這是不是因為“四人幫”的……
梁:不完全是他們的關係。過去很多年是這個樣子的,現在比較好,比較放寬些了。我為了取得領導上的同意,能夠讓我的著作出版,我把自己一篇不是太長的文章送去給領導,送去給政協。這篇不太長的文章大概有一萬多字,一萬一二千字,這篇文章是這樣一個題目:《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拿這篇文章請他們看,我意思就是說這篇文章可以代表我的思想了,為了領導上看的時候方便,那個大部頭的、一共有三本的太費時間,所以我拿這篇文章去請他們看,我的意思是請他們審查的意思。他們在政協,政協的主席是鄧小平,鄧本人太忙了,送給政協本來是給他看的,但是他太忙了,沒有時間看。他交給一個副秘書長看,這個副秘書長看過了,副秘書長對我說,領導交給他看,他看過了,他簽註了一點意見,又交回去,領導上還沒有發下來。
艾:仍在等這個……
梁:是,官場辦事效率不高。
艾:是,我們美國也是這樣子。
梁:所以呀,我是催,把那個東西還給我,看過這個文章的那個副秘書長告訴我,“你不要急,這篇文章也是好多頁的,放在哪兒,找不着”。好像文件很多,轉來轉去,找不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作者簡介 | 編輯推薦 | 出版說明 | 艾愷教授序:《這個世界會好嗎》 | 馬勇:梁漱溟晚年口述 | 儒傢跟佛傢(1) | 儒傢跟佛傢(2) | 儒傢跟佛傢(3) | 儒傢跟佛傢(4) | 為何我還樂觀 | 人與人相處的問題 | 情理與物理 | 什麽是戒、定、慧(1) | 什麽是戒、定、慧(2) | 我做記者的時候(1) | 我做記者的時候(2) | 陳獨秀、李大釗和我(1) | 陳獨秀、李大釗和我(2) | 當代儒傢代表人物還有誰(1) | 當代儒傢代表人物還有誰(2) | 熊十力和唯識 | 美國人和臺灣問題 | 毛主席這個人(1) | 毛主席這個人(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