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餚:飲膳札記   》 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林文月 Lin Wenyue

  跟名廚的比拼技藝不同,林文月的親自下廚,是為了宴請心儀的客人。因此,美食固然重要,宴飲的氛圍以及客人的感受,更值得主人關心。讀以下文字,你能大略體會此人以及此書的妙處:
  宴客的樂趣,其實往往在於飲膳間的許多細瑣記憶當中。歲月流逝,人事已非,有一些往事卻彌久而溫馨,令我難以忘懷。(《潮州魚翅》)
  其實,宴客之目的,饗以佳餚固然重要,製造飲食歡談的氛圍更可貴,所以主人無須緊張慌亂,而且切忌披頭散發做出一副辛勞狀。我寧可多花一些事前的準備工作,整裝停妥,從容與賓客共享歡聚之樂。(《口蘑湯》)
  通常在構想菜單時,我總會特別在上菜的先後順序方面多考慮,如何使自己能夠有充分的時間於坐席上陪賓客說談,而避免完全陷身於廚房內。因為宴客之際,菜餚固然重要,而席間氛圍更應註意,若主人盡在廚房忙碌而無暇陪賓,實在既掃興又失禮。(《飲膳札記·跋》)
  如此"體貼入微",既為人,也為己,實乃一種合乎"禮"的生活方式。記得一九二四年,周作人寫過一則文章,談到"生活之藝術這個名詞,用中國固有的字來說便是所謂禮"(《生活的藝術》)。於百姓日常的飲食起居中,講求"性情"與"理趣",如此"生活的藝術",需要時代氛圍的烘托,需要經濟實力的配合,同時也需要個人的學養與趣味。而所有這些,林文月恰好都具備。
  林先生曾提及,《京都一年》中那篇"吃在京都",記述她在京都一年所享用的美食佳餚以及京都人的飲食禮節,"隱隱然可能是我撰寫《飲膳札記》諸篇的潛在遠因"(《飲膳往事》)。其實,"吃飯"和"做菜"是兩回事;更何況,作者關心的是下廚以及宴請時的"心情"。在這個意義上,一九八四年的《過年心情》(收入《交談》)以及一九七八年的《過年·蘿蔔糕·童年》(收入《讀中文係的人》)更值得關註。前者提到"最能表現過年氣氛的具體事項,恐怕是吃蘿蔔糕了",而從"我們一嚮慣用臺語稱'菜頭粿'",由菜頭粿說到童年時光,說到母親的棄養,說到自己的"祭如在";後者則是:"曾幾何時,自己也已為人母,在潛意識中,我好像要在兒女的驚喜中尋回失去的童年似的;十多年來,每到舊歷年底,無論工作多忙,我都會勻出一天的時間來製做蘿蔔糕。"接下來便是製作蘿蔔糕的具體過程以及必須掌握的若幹訣竅,當然,中間還穿插與幫傭的阿婆的對話。將這兩則短文與《飲膳札記》、尤其是其中的《蘿蔔糕》相對照,很容易理解林文月優雅而入世的生活態度以及文章筆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第7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7)第8節:飲膳往事(1)第9節:飲膳往事(2)
第10節:飲膳往事(3)第11節:飲膳往事(4)第12節:楔 子(1)
第13節:楔 子(2)第14節:潮州魚翅(1)第15節:潮州魚翅(2)
第16節:潮州魚翅(3)第17節:清炒蝦仁(1)第18節:清炒蝦仁(2)
第19節:紅燒蹄參(1)第20節:紅燒蹄參(2)第21節:紅燒蹄參(3)
第22節:佛跳墻(1)第23節:佛跳墻(2)第24節:佛跳墻(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