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陌上花开   》 第59节: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3)      安意如 An Yiru

  对于胡氏入宫,高皇后没有太放在心上,一是胡氏的品级不高,很难对地位稳固的皇后产生威胁,恰如当年的武媚娘,多了一个胡充华和多一个宫女没太大区别;还有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北魏当时实行"留犊去母"的政策,一旦儿子被封为太子,不管是皇后还是妃嫔,一律处死。这项残酷的规定源于我们英明而残忍的大汉天子刘彻,当年刘彻年老,欲立幼子刘弗陵,而担忧皇帝幼小皇母专政,于是下令处死正在芳龄的钩弋夫人。这项野蛮的政策在汉朝不过是偶尔施行,在北魏却被作为一项祖制去执行,在胡氏之前已有八位帝母为此丧生。
  皇帝是没有机会和生母在一起生活的,当他们被立为太子之时,母亲同时也要踏上黄泉之路。儿子登上皇位的第一个代价,就是和母亲死别。皇帝长大之后,只能靠尊谥号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北魏赫赫有名的孝文帝,即是被自己的祖母抚养大的,他至死都不清楚生母的情况。他在冯太后的教导下终成一代明君,北魏得以强盛。在他之后,这项祖制并没有改变。高皇后自有盘算,胡充华不能生育那是最好,一旦产下麟儿即会被处死,不消她动手,她作为皇帝的嫡母具有抚养权,照样可以把持这个小孩。先朝的冯太后和孝文帝就是例证。
  高皇后为此内心笃定,一方面是因为胡氏工巧善媚,很得她欢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这样的祖制在,所以对于胡氏怀孕,她是乐见其成的,多一个人来帮她分担风险为何要拒绝?
  在后宫嫔妃俱不愿怀孕生子,皇嗣将绝的困境中,胡氏的怀孕无疑相当引人注目。她此时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勇气,当身边的人都劝她打掉孩子保全性命时,她向上天焚香祷告:上苍,请让我生个儿子吧,只要皇嗣不绝,我死又何妨?
  在没有沾染到权力时,她是机敏练达的纯真少女,是个性情中人,当她握住权力的魔杖不能放下的时候,她的刚毅果敢机敏练达,统统变成了要人命的东西。
  历史总会出现难以解释的惊人重复,因为生下了唯一的皇子,她和慈禧一样,母以子贵被封为贵嫔。不久皇帝病死,各怀异志的权臣们清算了高皇后的家族,胡氏微妙地保全了性命,进而在政治斗争中获益。她将高皇后害死先皇后和皇子的事揭出来,使得高皇后被发落去尼庵,削发为尼。
  至此,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残忍制度终于告一段落。但胡氏后来的作为却喜剧地证明,先人的制度确实有其存在的理由。垂暮的君王有洞烛先机的眼睛。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可以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太子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胡氏由贵嫔掖升为皇太后。皇帝幼小,胡太后理所当然垂帘听政,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她连垂帘都省了,直接掌管朝政,自称朕称自己的旨令为诏。北魏是鲜卑族国,虽然经过汉化,却不像汉人吹毛求疵般讲究。大臣们虽有不满,却也未对此多做纠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再版序·隔年见春(1)第2节:再版序·隔年见春(2)
第3节:自序·蔷薇记(1)第4节:自序·蔷薇记(2)
第5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1)第6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2)
第7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3)第8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1)
第9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2)第10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3)
第11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4)第12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5)
第13节: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1)第14节: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2)
第15节: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3)第16节:乐府三行(1)
第17节:乐府三行(2)第18节:乐府三行(3)
第19节:乐府三行(4)第20节:乐府三行(5)
第21节:乐府三行(6)第22节:乐府三行(7)
第23节: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1)第24节: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