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人生若衹如初見   》 第59節: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3)      安意如 An Yiru

  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
  這詩寫的自然是好,可是獻的也真不是時候。開口就是“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這也就罷了,四十多歲人了,偶爾發點小牢騷,皇上也可以理解;可是緊接着兩句:“不纔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不明擺着排揎皇上的不是嗎?孟浩然也算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李隆基聽了果然大為不悅,說:“先生你根本就沒來求仕,我也從來沒有拋棄過先生,先生你幹嗎要誣衊我呢?”說完拂袖而去。當時不要說孟浩然魂飛天外,連王維也嚇得半死。
  說來又要忍不住誇我們可愛的大唐。這事要是擱清朝文字獄那會兒,孟浩然十個腦袋也砍沒了,還能安然地出京師,回襄陽歸隱田園,“還掩故園扉”嗎?可能直接株連九族了,砍得墳頭上草都不剩一根。
  我突然想到,這次獻《歲暮歸南山》的失敗是不是孟浩然的潛意識在作怪呢?他一直過着那種隱逸的生活,因為現實的逼迫不得不上京求官,不是被皇帝徵召的,總有點失意才子的感覺。合着那天見皇帝又太突然,一時懵了,本性畢露,導致他的發揮完全失常。
  事後,王維也忍不住說他,說你那麽多淡然清雅的好詩,怎麽就想起來獻這一首落寞失意還滿口怨言的詩呢?
  這件事讓孟浩然很黯然,不過也及時地幫他認清了一個事實——自己真不是官場上混的料。你說,像這樣一對一的歌功頌德機會,旁邊還有王維的幫襯,都能把事情給搞黃了,可能我孟浩然真的是沒官運吧?看來吳越的山水纔真是我的傢,我的樂土。我還是回傢做我的隱士罷。
  他很快冷靜地放棄了不應追逐的浮名,離開京城,回老傢襄陽做起了專業的隱士。一次一次在孟浩然的詩裏看到濃濃鄉意,惹人動情。我能看到他對襄陽山水的眷戀,那種深重的珍惜遠勝對世間浮名虛利地追逐。雖然他後來也有寫給張九齡的自薦詩,但是那衹是圖個世有知音的意思。白頭霜鬢的孟浩然絶不是一個熱衷名利,至死不休的人。
  最後他死在了故鄉,死在傢人和好朋友的懷裏。比起那些宦遊他鄉、孤獨以老的人,他要幸福得多。
  我也因此想起杜甫的死,據說也和食物有關。晚年的杜甫益發貧病交加。沒有了嚴武的接濟,老杜到最後連草堂也住不起了,僅有一條小破船,漂泊江上。有個縣令知道杜甫的詩名,給杜甫送去白酒牛肉。好多天沒吃飯的杜甫吃的太多,結果腹脹而死。《唐才子傳》上記載如是。不過很多書上隱匿了這種說法,衹說是杜甫因病故於舟中。恐怕後來人有為聖者諱的意思,生怕杜甫是撐死的,玷污了他的名聲。其實,杜甫這樣的死法,並不會讓人看低。相比千秋以來那些安享富貴屍位素餐的傢夥們,他不知道要高尚幾多。
  杜甫一生際遇凄苦,和李白“千金散盡還復來”浪費勁兒,簡直不能比嘛。老杜窮得傢徒四壁,老李好像走到哪兒都帶着自動取款機似的,真是同人不同命啊!嘆!嘆!嘆!
  所謂“國傢不幸詩傢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可是飽經憂患到底不是什麽值得高興的事。杜甫若有知,也必然會覺得孟浩然的食鮮疾動而死,是比較溫暖的死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功夫應在詩外第2節:人生若衹如初見(1)第3節:人生若衹如初見(2)
第4節:人生若衹如初見(3)第5節:人生若衹如初見(4)第6節:昔日芙蓉花 今成斷根草(1)
第7節:昔日芙蓉花 今成斷根草(2)第8節:願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離(1)第9節:願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離(2)
第10節:聞君有兩意 故來相决絶(1)第11節:聞君有兩意 故來相决絶(2)第12節: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第13節:羅帶同心結未成(1)第14節:羅帶同心結未成(2)第15節:羅帶同心結未成(3)
第16節:零落成泥碾作塵第17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1)第18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2)
第19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3)第20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4)第21節:天不絶人願 故使儂見郎(1)
第22節:天不絶人願 故使儂見郎(2)第23節:至高至明日月(1)第24節:至高至明日月(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