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人生若衹如初見 》
第58節: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2)
安意如 An Yiru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挂帆席,楓葉落紛紛。
孟浩然也寫《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傢襄水麯,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明顯可以看出李白的詩學到了孟浩然的神髓。但是如果認真品味,還是會發現孟浩然的句子更高妙些。最後結句“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比“明朝挂帆席,楓葉落紛紛”更清遠恬淡。或許李白在學詩時很受過孟浩然的影響吧,日後見到這位老前輩又被他的人品風儀折服,纔有如此謙遜的表示。在意態高遠這一脈上,我覺得孟浩然更與李白共通,至於他與王維之間,則是空靈恬淡的意思更接近一些而已。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二)
昨天夜裏突然想起兩句詩:“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這兩句詩的作者湮沒不彰,衹知道是雲南一種煙——“茶花”的煙盒上的。很多人因為這兩句話,而迷戀上這種煙。我在想,也許李白初見孟浩然時就有這樣親切的觸動吧。
唐史載孟浩然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李白仰慕他,恐怕也有二人同有俠風的因素。孟浩然亦愛酒,性疏豪。他一生經歷簡單,詩語衝淡,性格卻很豐富。遇上這樣一位素所仰慕而又意氣相投的前輩,難怪一嚮狂放的李白纔會收拾起不羈的狂傲,一再表示敬意。
人以群分,其實就是這樣淺顯的道理。有些人一輩子相處也衹是個溫暖的陌路人,彼此點頭問好,互相關照幾句,此外,難有其他;有些人與人的相識,亦可以是花開花落般淡漠平然,彼此長久的沒有交集,衹是知道有這麽一個人存在,待到遙遙一見時卻已是三生石上舊相識,以前種種衹為今日鋪墊。相悅相知,卻沒有清晰完整的理由。
我因此可以理解李白為什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時表現得依依不捨。而對杜甫,李白就沒有那樣激動眷戀的親切表示。雖然小杜對他倒是念念不忘。我覺得這和杜甫酒量小有直接關係,李白倒不是薄情,衹是有時候不是個正常人,不喝酒他要死的。
想起那首著名的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前長江岸,孟浩然登船走了,李白還依依不捨地看着遠帆,悵然若失。大概也衹有“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式的一見如故,才能讓一嚮灑脫的仙人失了常態吧。
說起來,孟浩然是個有人緣而無官緣的人,一生隱逸,倒是七分本性、三分天意的事。他四十六歲遊京師時,適逢中秋佳節,長安諸學者邀他賦詩作會。他以妙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令在座衆人拍手稱絶,紛紛擱筆不敢再寫。與這樣的輝煌、鎮定自若相比,《新唐書?孟浩然傳》中記載的他,就有點戰戰兢兢,舉止失儀了。
他曾經到王維的官署做客。恰好唐皇李隆基駕到,這位“孟夫子”生平第一次鑽到床底下,正好被皇帝看到。皇上對他印象還不錯,沒有責怪他失儀之罪,命他出來獻詩,等於直接給了他一個面試機會。結果孟浩然就上了《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纔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功夫應在詩外 | 第2節:人生若衹如初見(1) | 第3節:人生若衹如初見(2) | 第4節:人生若衹如初見(3) | 第5節:人生若衹如初見(4) | 第6節:昔日芙蓉花 今成斷根草(1) | 第7節:昔日芙蓉花 今成斷根草(2) | 第8節:願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離(1) | 第9節:願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離(2) | 第10節:聞君有兩意 故來相决絶(1) | 第11節:聞君有兩意 故來相决絶(2) | 第12節: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 第13節:羅帶同心結未成(1) | 第14節:羅帶同心結未成(2) | 第15節:羅帶同心結未成(3) | 第16節:零落成泥碾作塵 | 第17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1) | 第18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2) | 第19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3) | 第20節: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4) | 第21節:天不絶人願 故使儂見郎(1) | 第22節:天不絶人願 故使儂見郎(2) | 第23節:至高至明日月(1) | 第24節:至高至明日月(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