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家类 》 權謀書 》
第58節:兼聽則明(6)
劉嚮 Liu Xiang
四年之後,吳國又將要去北伐齊國,越王勾踐采用子貢的謀略,就率領他的軍隊去幫助吳國,把寶物送給太宰伯嚭,而太宰伯嚭既然多次接受越國的賄賂,也就更加愛護越國,相信越國,不分晝夜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講話,吳王就相信太宰伯嚭的計謀。伍子胥勸諫道:“越國,是我們的大患,現在卻相信那些騙人而沒有根據的話去貪求齊國,就好像是一塊石田,一點用處也沒有。《盤庚》說:‘古人有違法不恭的人,就要把他們消滅幹淨,不讓他們的後代甚至種族在這個國傢延續下去。’這是商朝所以興起的原因,希望你放棄齊國,而先去攻越國,否則的話,將來後悔就來不及了。”吳王不理睬,仍然派子胥到齊國去。子胥對他的兒子說:“我勸諫人主,人主不用我,我今天就可以看到吳國的滅亡!你和吳國一同滅亡不值得,也不必再有什麽作為了。”於是就把他的孩子托付給齊國鮑氏看管,而自己回去報效吳王。
太宰伯嚭和子胥之間有怨恨,因此就進讒言:“子胥為人,個性刻薄,怨恨而猜疑心強,是他的缺點。前些時大王想去攻伐齊國,子胥認為不可,大王最終還是攻伐了,而且建立了大功。子胥計謀不被采用,他就産生了怨恨。現在王又去攻伐齊國,子胥專橫剛愎,極力勸諫,毀謗當權的人,把吳國的失敗,僥幸算是自己計謀的成功。現在王决定親徵,集中全國的力量來攻伐齊國,而子胥的勸諫不被采納,就假裝自己有病不去,大王不能不防備,這種禍亂很容易發生。我已派人暗中監視他,他到齊國去,原來是把他的孩子托付給鮑姓人傢。一個大臣,在國內不得意,在國外常和諸侯來往,他自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重用,心裏常常感到很不快樂,希望王對此早作打算。”吳王說:“沒有你這些話,我還不知道。”於是就派一個使者把屬鏤劍送給子胥,說:“你用這把劍自殺。”子胥說:“唉!讒臣伯嚭作亂,王卻反而要我自殺。我幫助你的父親建立霸業,又幫助你立為太子,你們傢裏那些兄弟都要爭當太子,我曾經在先王面前誓死力爭,差一點你立不了太子。你既立為太子,想把吳國土地分些給我,我卻不敢接受,可是你又怎麽聽讒臣的話來謀殺長輩!”於是就交待捨人說:“將來在我的墳墓上一定要栽種梓樹,要讓它成材。而同時把我的眼珠挖下來挂在吳國城東門上,我要看着越國士兵來滅吳國。”於是自殺。
吳王聽到非常生氣,就把子胥的屍體裝進馬皮做的袋裏,投進江中。吳國人同情他,就在江邊建一座祠堂,取名叫胥山。十多年後,越國襲擊吳國,吳王倉促應戰,失敗了,派大臣去和越國謀和,越國不答應。吳王在快死的時候說:“我因為不采納伍子胥的話纔弄到這樣下場;假如死者沒有靈魂就算了,如果有靈魂的話,我有什麽面目去見子胥呢?”於是就用棉絮蓋住自己的臉,自殺了。
21. 忠臣之言,不可不察
齊簡公有位臣子叫諸禦鞅,勸諫簡公道:“田常和宰予,這兩個人彼此互相憎恨,我怕他們將要互相攻擊;互相攻擊會引起叛亂,危害君王,是不可以的。希望君王在兩人中去掉一個。”簡公說:“這不是一個君子應該議論的。”後來沒有過多久,田常果然在朝庭上攻擊宰予,又要謀害簡公。簡公嘆息說:“我由於不聽信諸禦鞅的話纔會遭到這樣的禍患。所以一個忠臣講的話,是不能不認真考慮的。”
22. 君子計而後行
魯襄公去朝拜荊康王。當走到淮水的時候,聽到荊康王去世,襄公想回去,叔仲昭伯就說:“你去朝荊,是怕他的威力;現在荊康王雖去世了,但他的威並沒有失去,你為什麽要回去呢?”
大夫們也都想回去,子服景伯又說:“你們去朝荊,為的是國傢的利益,所以纔不怕勞苦,不遠千裏地來到此地,服從於荊,是怕它的威啊!一個講求義氣的人,對人傢的喜事應該要慶賀,對人傢的喪事也該吊唁一番啊!何況是既害怕他而又不敢不去的荊國呢!怕人傢的威纔去,聽到人傢的喪事就不去,誰也不能說這不是輕侮人傢。芈姓是嗣王,太子又大了,執政的也沒有換,侍奉人主的人擔任政務,求問誰是侮辱了他的國傢的人,以鞏固嗣君,告誡後人,如果我們不去吊唁,這種怨仇太大。以此來和小國交戰,誰還能阻止呢?假如聽從君意,中途折返而使魯國將來受害,不如違背君意,以避過災難。況且君子做事先計劃好了再去做,你們這幾位都計劃好了嗎?有駕禦楚國的方法,有防守自己國傢的準備就好;如果沒有的話,還是去好。”於是就繼續前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領袖之道(1) | 第3節:領袖之道(2) | 第4節:領袖之道(3) | | 第5節:領袖之道(4) | 第6節:領袖之道(5) | 第7節:領袖之道(6) | 第8節:領袖之道(7) | | 第9節:領袖之道(8) | 第10節:為官之道(1) | 第11節:為官之道(2) | 第12節:為官之道(3) | | 第13節:為官之道(4) | 第14節:為官之道(5) | 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 | 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 |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 | 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 | 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 | 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 |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 | 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 | 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 | 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