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57節:二十一《噬嗑》:飲食之喻與犯人的改造(1)
臧守虎 Cang Shouhu
所以,是否出仕為官,以及在何時、到那個國傢出仕為官,首先要觀察一下那個國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來决定,因此說"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雖然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做官做不到需要"觀國之光"的層次,但是到一個單位、到一個公司去求職擇業,也是同樣的道理。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九五:觀察我宗族內部的情況,君子沒有過錯。
謀劃、成就大事業,需要團结、聯合各方力量,但宗族內部的力量是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因此,首先要對宗族內部的力量有一個正確、清醒的估計,這是决策、行動的出發點,因此六三爻中說"觀我生,進退",本爻中說"觀我生,君子無咎"。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上九:觀察其他宗族的情勢,君子沒有過錯。
由九五的"觀我生"到上九的"觀其生",表明觀察的範圍由內而外進一步擴大,不僅觀察、瞭解本宗族的情勢,而且也觀察、瞭解其他宗族的情勢,這是不同於"窺觀"片面的觀察,而是全面的、廣泛的觀察。如果你是一位君子的話,就應該如此,因此說"君子無咎"。
《孫子兵法》雲:"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僅戰爭如此,政治、外交鬥爭等也莫不皆然。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死後,諸呂作亂,陳平、周勃等在平定了呂氏之亂以後,經過商議、權衡,决定迎立劉邦的第四子劉恆為新君。而當時劉恆遠封於代地,對朝廷中所發生的這一係列變故和當時的形勢不是十分清楚明了,也摸不透陳平、周勃等要迎立他為新君的真正意圖:是真心迎立我?還是利用我暫時穩定一下形勢?因此猶豫不决。他的屬下張武為他分析形勢說:"現在的大臣都是已故高帝時期的大將,熟悉兵事,多有謀略權詐。現在京師剛發生了流血戰鬥,誅殺了諸呂,在這個時候迎立您大王為新君,有可能衹是想藉你名聲穩定形勢,迎立之事不能輕易相信。希望大王您以生病為藉口,暫時不要去,先觀察一下其中的變化再說!"但劉恆的另一位屬下宋昌則比較樂觀,他也經過了一番分析後說:"大臣們是順應天下百姓之心要迎立大王,大王您不用疑心!"劉恆仍然舉棋不定,先是請示他的母親,又是占卜問卦,還派他的舅舅薄昭去京師面見太尉周勃,以摸清底細。在薄昭回來稟報說"信矣,毋可疑者"之後,纔啓程前往京師。在快接近長安時,又藉停下來休整之機,先派宋昌飛馬到長安進一步觀察動靜,在確信其中沒有陰謀以後,纔進入京師接受了皇位。--劉恆可以說是一位慎於觀察、善於觀察的人。
二十一《噬嗑》:飲食之喻與犯人的改造
噬嗑?
噬嗑:亨,利用獄。
噬嗑:通順,利於施用刑罰。
初九:屨校滅趾,無咎。
初九:穿戴的木枷遮蔽了腳指,沒有過錯。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六二:咬吃肥肉遮住了鼻子,沒有過錯。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
六三:咬吃風幹的肉,中毒,有小麻煩,沒有過錯。
九四:噬幹,得金矢,利艱貞,吉。
九四:啃食幹肉骨頭,碰上了銅箭頭,有利於艱險的占問,吉。
六五:噬幹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六五:啃吃幹肉,碰上了銅箭頭,占問有麻煩,沒有過錯。
上九:何校滅耳,兇。
上九:肩扛的木枷遮蔽了耳朵,兇。
從字面的意思說,"噬嗑"(shīkè)是咬吃、合口咀嚼食物的意思。從卦象看,《噬嗑》卦象震下離上,初爻、上爻為陽爻,像人的上下嘴唇;二爻、三爻、五爻為中間斷開的陰爻,正像口腔中的牙齒;四爻為陽爻,在三爻、五爻之間,正像人的上下牙齒間咬着的食物。但在本卦中,咬吃、合口咀嚼食物衹是一種比喻:食物比喻犯人,咬吃、合口咀嚼食物比喻對犯人的懲治。
噬嗑:亨,利用獄。
噬嗑:通順,利於施用刑罰。
如上所述,本卦是以咬吃、咀嚼食物比喻對犯人的懲治。食物必須經過人的牙齒咬吃、咀嚼、下咽以後,經過腸胃的消化吸收,纔會有利於人體。同樣的道理,犯人必須經過懲治、改造、馴服後,其行為才能合乎社會的道德規範、法律制度,纔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因此斷語說"亨,利用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