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说评论 》 沉酣一夢終須醒 》
第60節:寶玉不肖(2)
鬍適 Hu Shi
王國維 Wang Guowei
《爾雅·廣訓》說:"不肖,不似也。"我們通常的理解,都認為:生子不似父母,沒有作為,叫做"不肖"。寶玉正是這樣一個人。
我們試看《紅樓夢》裏寫寶釵行事做人,都很像薛姨媽;襲人則盡力摸透王夫人心思,辦事做人,顯得很似王夫人。所以,她倆都得到"賢"字的判詞,實在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同寶玉得到"不肖"的判詞一樣,天平上沒有出現傾斜度。這種"判詞"是判得很公允的,應該得到認同。這個標準是按照儒傢的公認說法沿襲下來的。
其實,老子也曾對"不肖"作過定義,或者叫界說。但是,知道的人不像孔子給"不肖"下的定義那樣廣泛。所以人們都以先入為主,都按孔子的論點去理解"不肖"。
老子《五千言》上面有幾句話,說:"天下皆謂我大,而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這幾句話,在解釋"不肖"這個命題時,可以使人看到和儒傢所樹立的標準,有完全相反的含意。
這些話的意思是:"世人都說我的道理什麽也不像,摸不着邊際,說我大,乃至什麽都不能比,和什麽都不相似。其實,若像了,就會有邊際,也就渺小了,有局限了!"這是老子所提出來對"不肖"的界說。
曹雪芹是熟知《莊子》的,當然也讀過《老子》。他對老子、莊子的言論不但熟知,而且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解釋。在春秋戰國時代,百傢爭鳴時,各派哲學家都有自傢特定的命題,又各自有自己特定的定義。如孔子也講"道",老子也講"道",他倆對"道"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老子給他的"道"下的界說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若晦,寥兮若無止,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而道的終極,是"道法自然"。孔子規定自己的"道",界說是"仁",其他一些準則,都是由"仁"派生的。他講的"道",也用"大"字來表現,他的最高境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仁愛普及,則是大道得行的開始。
兩個人的"道",最明顯的區分是,老子講的是萬物發展和變化的自然法則,也可以說是"天道"。孔子講的則是順理人世的國傢結構社會倫理的法則,也可以說是"人道"。老子也說過"善為道者"應該如何如何,也是面嚮社會,也是對帝王進言。但二者各個方面都决然不同。孔子主張"仁義",老子則主張"絶仁棄義"。他二人都自稱為"道"。
涉及這兩位哲學家的論點,衹不過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要說明曹雪芹在為賈寶玉作判詞的心理狀態。我認為他是采取老子對"不肖"的看法和用法,而對孔子的"不肖"說法和用法,則是一種曹雪芹式的嘲弄,從而把人瞞過。
以上是我對賈寶玉的"不肖"作的一點解釋。至於"天下無能第一",也可以從老子的觀點上得到一種解釋:
《道德經》上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閔閔。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在這裏,不難意識到楚辭的"衆人皆醉我獨醒"的說法,也與這古代哲言有着瓜葛。賈寶玉腹中草莽,沒有作為,其可說是"吾兒不肖"獨異於人,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地地道道的行為偏僻、性格乖張。但是,他全不怕世人誹謗!這纔是活脫脫一個賈寶玉,而使那位與他貌似而神非的甄寶玉黯然失色了。讀者記住的,恰恰是這寶玉,而不是那寶玉。
我國歷來都是把老子、莊子混稱的。其實,兩人的思想不應混同。莊子文字瑰麗,文藝性強,所以感染力也強。老子文字古奧,是古代經常運用的歌訣體,又有斷簡,直到現在,排列次序也不算敲定。所以一般人圖方便,很容易用莊解老。不過,這個問題不是我想談的。我現在衹想對賈寶玉的"不肖"這個"判詞",說出我的看法。我認為對"不肖"二字,不應該按照孔子所下的定義去理解,而是應該按照老子對"不肖"所下的定義去理解。這才能明白為什麽《西江月》上理直氣壯地聲明:"那管世人誹謗",仍然一味"行動偏僻性乖張",繼續幹下去。儘管"坦白從寬",但賈寶玉還是毫無悔改之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 第1節:解味紅樓 | 第10節:《紅樓夢》考證(9) | 第11節:《紅樓夢》考證(10) | | 第12節:《紅樓夢》考證(11) | 第13節:《紅樓夢》考證(12) | 第14節:《紅樓夢》考證(13) | | 第15節:《紅樓夢》考證(14) | 第16節:跋《紅樓夢考證》(1) | 第17節:跋《紅樓夢考證》(2) | | 第18節:跋《紅樓夢考證》(3) | 第19節:清之人情小說(1) | 第2節:《紅樓夢》考證(1) | | 第20節:清之人情小說(2) | 第21節:清之人情小說(3) | 第22節:清之人情小說(4) | | 第23節:清小說之四派及其末流 | 第24節:《紅樓夢》雜論(1) | 第25節:《紅樓夢》雜論(2) | | 第26節:《紅樓夢》評論(1) | 第27節:《紅樓夢》評論(2) | 第28節:《紅樓夢》評論(3) | | 第29節:《紅樓夢》評論(4) | 第3節:《紅樓夢》考證(2) | 第30節:《紅樓夢》評論(5)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