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家类 》 權謀書 》
第55節:兼聽則明(3)
劉嚮 Liu Xiang
太後非常高興,就特別準備酒席來款待茅焦,等到喝酒的時候,太後說:“糾正扭麯的事情,讓它再回覆到正直;把失敗的事情扭轉為成功,使秦國能夠安定,使我們母子又再相會,這完全都是茅焦君的功勞啊。”
9. 楚莊王納諫
楚莊王建築樓臺,石基有千層,土地有百裏之廣,民夫要帶全三個月的口糧。大臣來勸諫的有七十二個人都被判了死刑。
有個名叫諸禦己的人,在離楚國百裏的地方耕田,對與他一同耕田的人說:“我將要去見楚王。”一同耕田的人說:“你以平民的身份去嗎?我聽說,勸諫人主,都是那些空閑無事的人的事。況且冒犯人主還要被處死的;現在你衹不過是一名種田的老百姓。”諸禦己說:“我和你一同去耕田是比力氣,至於勸諫人主不是比力氣是比智慧了。”就丟下他的農事去見莊王。
莊王對他說:“諸禦己來了,你是否將對我有所勸諫呢?”諸禦己答道:“人主是以義為先,依法行事。並且我聽說,土經水流過以後,就很平坦;木受繩墨校正過以後,就很挺直;人主接受別人規勸以後,就更加英明。人主建築樓臺,石基有千層,土地有百裏之廣;老百姓因此遭受災禍,血跡遍染大道之上,可是還沒有一個人敢說話,我又怎敢說真話呢?但是不聰明的我曾聽說虞國不用宮之奇,而虞國後來就被晉國所滅;陳國不聽子傢羈的意見,後來被楚國滅亡;曹國不用僖負羈,終被宋國滅亡;萊國不用子猛,就被齊國滅亡;吳國不用伍子胥,後來被越國滅亡;秦國不聽蹇叔的話,而秦國因此遭到危亡;夏桀殺掉關竜逢,而商湯就因此滅了夏桀;紂王殺忠臣比幹,而武王因此滅了商紂;周宣王殺杜伯,而周室就因此衰微。以上這三位天子、六個諸侯,都不能尊敬賢人和采納辯士的意見,以至於犧牲了自身的生命,而國傢也就隨着被滅亡了。”說完趕快走出去,楚莊王趕緊追上去,說:“你回來!我將聽你的勸諫。以前那些勸諫我的話,並不能夠打動我的心,對我的態度又不恭敬,所以都該處死;現在你勸諫我的那些話,很能打動我的心,對我的態度又很客氣,所以我要聽你的勸諫。”
第二天楚王下命令說:“有誰能夠來勸諫我,我將和他結為兄弟。”於是就停止建築樓臺,讓老百姓回去。楚人就作了一首歌謠:“砍柴割草啊!沒有諸禦己就沒有楚人了;割草砍柴啊!沒有諸禦己就無人敢進諫了!”
10. 鮑叔牙進諫
齊桓公對鮑叔牙說:“我想要鑄一個大鐘來刻上我的功績,顯揚我的名聲。我這種行為,會讓我跟堯舜一樣名垂千古嗎?”
鮑叔牙說:“請問你的行為是怎樣?”
桓公說:“以前我用三年的時間去圍譚,攻下以後並不為自己所有,這是仁的表現;我北伐孤竹國,鏟除令支就回來,這是武的表現;我發起葵邱會盟,來停止天下的戰爭,這是文的表現;諸侯抱着美玉來朝拜的有九國,我都沒有接受他們的禮物,這是義的表現。這樣看來像周文王、武王的仁義,我都完全具備了,我的行為難道還要讓堯舜一籌嗎?”
鮑叔牙說:“人主坦率,我也要坦率地回答。以前公子糾在高位而不謙讓,是不仁厚的表現;又不聽姜太公的話而入侵魯國,是不義的表現;在盟誓之時,被一劍所屈服,是不夠勇武的表現;侄娣不離開懷抱,也不是文的表現。凡是處處做不好的事,而自己卻還不曉得,縱然上天不懲罰他,別人也一定不會饒恕他;天是高高在上,但卻能探聽到下面的意見。糾正人主過失的這些話,上天一定能聽到。”
桓公說:“我有過錯,幸虧你能記得,這是國傢的福分。如果你不告訴我,那我差不多就犯了對不起國傢的大罪了。”
11. 十裏之諫
楚昭王想要到荊臺去遊玩,司馬子綦就走上前勸諫道:“荊臺那邊,左邊有洞庭湖,右邊是彭蠡;嚮南可以望見獵山,嚮下可以看到方淮。這種快樂使人忘記了老和死,到這裏來遊玩的君王,由於醉心美景,都亡了國。希望你不要去遊玩。”昭王說:“荊臺是我的土地,有土地而去遊玩一趟,你又何必不讓我來呢?”一氣之下就去打了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領袖之道(1) | 第3節:領袖之道(2) | 第4節:領袖之道(3) | 第5節:領袖之道(4) | 第6節:領袖之道(5) | 第7節:領袖之道(6) | 第8節:領袖之道(7) | 第9節:領袖之道(8) | 第10節:為官之道(1) | 第11節:為官之道(2) | 第12節:為官之道(3) | 第13節:為官之道(4) | 第14節:為官之道(5) | 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 | 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 | 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 | 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 | 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 | 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 | 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 | 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