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陌上花开   》 第53节: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4)      安意如 An Yiru

  运气是宿命的一种。所以萧绎看起来还是有点狗屎运的。他在忙完窝里斗以后,好像才想起长江下游的建康城有个叫侯景的仇人。当他打算出征侯景时,侯景已先他一步率师西上,攻破要塞江夏。幸好,萧绎手下有两位能征惯战的名将--王僧辩和陈霸先。王僧辩固守巴陵,以逸待劳,大败侯景,解了燃眉之急后,又和陈霸先合围台城,彻底击败侯景这个混世魔王。
  有了王僧辩和陈霸先,这个号梁元帝叫萧绎的文人才好运道地平定了"侯景之乱",其实他自己除了吟风弄月写几篇军书檄文之外啥也没做。
  "侯景之乱"究竟是什么样的惨状?七百年后,由史书中见惯了世事变迁,看多了人间惨象的司马光摇着头,提笔在《资治通鉴》上沉重地写到:"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自晋氏度江,三吴最为富庶,贡赋商旅,皆出其地。及"侯景之乱",掠金帛既尽,乃掠人而食之,或卖于北境,遗民殆尽矣。"
  然而这些惨象与高高坐龙廷的那个他是无关了,他只管做他的井底之蛙般的皇帝,视井上圆圆一块为无垠天空。他仍旧天天吟诗作对,绘画弹琴。他还有个和他三哥一样的爱好,那就是清谈玄学。萧绎每天都要召集文武大臣在大殿上听他讲《老子》。大搞玄学普及班。即使败走西魏的萧誉卷土重来,西魏大军压境,也未能破坏他的兴致。这样笃定,是因为他是个自视很高的人,他当之无愧是那个年代最优秀的诗人和画家。如果,治国平天下比的是诗歌和绘画清谈辩论的话,我们无话可说。
  江陵城破时,萧绎下令将他所收藏的古今图书全部烧毁。那些典籍一共有十四万册,其中有不少是绝世孤本,这些珍籍随着这个书呆子一声令下,化为烟尘。他未考虑过后世人,只认为那是他私人的东西,可以随他怎么处置。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一样,他们认为世界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永远沉沦于无边的黑暗中,不得救赎。在焚书前,萧绎装模作样地抽出宝剑在柱上乱砍,叹息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柏老先生认为,萧绎这个小动作和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责文武百官没有拼死保护他,放弃了他们神圣的责任。二是自周文王和周武王以来,一脉相承的中国正统,也因他的失败而悲惨结束。这个自大的男人啊!不死也无药可救。
  那一夜,江陵火光冲天。
  最终萧绎还是没有像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君那样自尽殉国,他骑白马着素衣出城投降,西魏的人也很奇怪他为什么要焚书,问之,萧绎回答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将亡国之罪归结为读书,天下读书人都该呕死。我想秦始皇一定很冤,因为在他之后不少人玩了焚书的把戏而没有受到谴责,而他只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就遭到万世的唾骂。像萧绎这样的以焚书来逃脱亡国罪责的无稽懦弱之人,居然被史笔轻轻放过。
  萧绎的死法和萧纲差不多。他被西魏的人交给了他的侄子兼死对头萧誉。萧誉一点不含糊,用沙袋将他压死,草草葬于江陵城外。
  这样的男人死了倒也罢了,只可惜了他流光溢彩的好文笔。
  仍用萧纲的《折杨柳》作结吧。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是繁芜的魏晋风流;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是荒唐轻薄的南梁王朝,他们扼断了自己的命脉;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依稀是这些文人皇帝在已然沉堕的王国里发出的悲音。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则是我写这文字的因由了。与千年前的人,是非功过,都成了岸边斜阳,渔樵闲话。写他,到底是有一缕相思。
  参见书目、篇目:
  佚名《一个梦,两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命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再版序·隔年见春(1)第2节:再版序·隔年见春(2)
第3节:自序·蔷薇记(1)第4节:自序·蔷薇记(2)
第5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1)第6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2)
第7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3)第8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1)
第9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2)第10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3)
第11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4)第12节: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5)
第13节: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1)第14节: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2)
第15节: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3)第16节:乐府三行(1)
第17节:乐府三行(2)第18节:乐府三行(3)
第19节:乐府三行(4)第20节:乐府三行(5)
第21节:乐府三行(6)第22节:乐府三行(7)
第23节: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1)第24节: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