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说评论 》 沉酣一夢終須醒 》
第57節:寶玉新釋(4)
鬍適 Hu Shi
王國維 Wang Guowei
這段批語,不能衹當作一般文字看。這位批註者是很瞭解曹雪芹的思想實質的。幫助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曹雪芹真正的思想到底是些什麽樣兒。
批語有幾層意思:
第一,批註認為《莊子》是腐言糟粕之文。這不但是發前人之所未發,而且不僅是批註者的意思,也是代表曹雪芹的本意的。這樣一來,便使王國維的論點整個給掀翻了。
第二,批註認為,寶玉有生以來,此身此心,為諸女兒應接不暇。除閨閣之外,並無一事是寶玉立意想作的。大則天地陰陽,小則功名榮枯,以及吟篇琢句,皆是隨分觸情,偶得之不喜,失之不悲,若當作有心,謬矣!毫無疑問,他替寶玉說出了心裏話。這和茗煙說寶玉願下世托生一個女兒一樣說到點子上了。
第三,大觀園題詠,總算得上是寶玉平生得意之事心但今後未聞再吟一句,再題一事,早已丟到九霄雲外去了。後來從莊周到皇妃,全不在曹雪芹眼中心裏。
第四,續莊文是隨手拈來,如果恰巧看的是鼓詞,便會續幾句鼓詞兒的,並非立意一定要續什麽《南華經》。如果那天碰巧是在看《山門》一折,一定會有超凡人聖的語錄續了出來。
通過上面幾點,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批註者是對曹雪芹深深瞭解的!因為衹有他才能排除"市徒"的眼目,看到寶玉為女兒粉身碎骨,應酬不暇,纔真正是寶玉平生的正經大事。除這個之外,大則天地陰陽,小則功名榮枯,全不在寶玉眼中意中。這"天地陰陽"四字,其實也包括皇帝老子在內,因為衹有皇帝這份"大",才能襯出功名榮枯這份"小"呢!
從以上各條都可證明寶玉根本沒有焚花散麝之想。
那麽,現在讓我們也從"欲"來說起。我很同意王國維把"玉"解釋成為"生活之欲"的代表。但是,王國維所作的《紅樓夢》的"欲"的解釋,和曹雪芹所闡明的"欲"的原意,完全反了個個兒。在哲學上對"人欲"的看法,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欲""理"合一論,這是唯物主義的實踐觀點。一種是"去欲存理"、"理在事上",這是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觀點。這裏是不容混淆的。
終曹雪芹一生,正是這兩種思潮展開决戰的階段。用文藝形式來體現這場思想鬥爭,是曹雪芹。也正是他供獻給人類面前的藝術作品《紅樓夢》,成為反映着這兩種思想鬥爭的最壯美的記錄。
在這個貫穿一個歷史時代的思想鬥爭中,曹雪芹是站在程朱對立面的偉大的文學家。與此同時,戴震是站在程朱對立面的偉大的哲學家。
至於戴震思想是否和曹雪芹有什麽交流,或者二人是否有什麽過往,這都不在我們談論的範圍之內。我們想說的,是因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生産發展水平,以及他們在生存空間所觸動的矛盾,使他們取得某種"共感"、"共然"的地方。因此,曹雪芹這個偉大的文學家和戴震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在同時代中取得共同的認識。
我們先看戴震對於"人欲"是怎麽說的。
戴震主張"理存乎欲中"。他對程朱的"去欲存理"的觀點,給予迎頭痛擊。他指出官僚統治者,可以利用他們的主張,以理殺人。可以安心恣意地坐在"理"這個堂而皇之寶座上,任意宰割百姓。
為了戰勝理學,戴震對《孟子字義疏證》作了新的解釋,他一方面藉用孟子在統治階級心目中的地位來掩護自己的政治立場,一方面把自己的思想,藉對《孟子》疏證的形式,把孟子的某些觀點,加上新的內容,放出新的光彩。這工作的本身,就早已遠遠超出字義"疏證"的範圍了。
戴震認識到"欲"是自然現象,和"性"、"知"一樣,它們都"感而接於物"。這三者都不是先驗的。恰恰相反,是人們對於外界事物接觸而發的。通過感覺,得到認識,它有感於物纔産生的。戴震舉出人之所同感、心之所同然的例證,來說明這個問題。他說:"饑寒愁怨,飲食男女,常情隱麯之感,則名之曰人欲"。這個人欲平凡得很,並沒有什麽可惡可怕的地方。在這裏,人欲絶不是什麽原罪,更不是什麽罪惡之源。與此同時,戴震說:"凡事皆有於欲,無欲則無為矣。有欲而後有為,有為而歸於至當不可易之為理,無欲無為,又焉有理?"有欲纔有為,有為,也就是實踐。經過實踐,認為是站得住的,我們就叫它作"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 第1節:解味紅樓 | 第10節:《紅樓夢》考證(9) | 第11節:《紅樓夢》考證(10) | | 第12節:《紅樓夢》考證(11) | 第13節:《紅樓夢》考證(12) | 第14節:《紅樓夢》考證(13) | | 第15節:《紅樓夢》考證(14) | 第16節:跋《紅樓夢考證》(1) | 第17節:跋《紅樓夢考證》(2) | | 第18節:跋《紅樓夢考證》(3) | 第19節:清之人情小說(1) | 第2節:《紅樓夢》考證(1) | | 第20節:清之人情小說(2) | 第21節:清之人情小說(3) | 第22節:清之人情小說(4) | | 第23節:清小說之四派及其末流 | 第24節:《紅樓夢》雜論(1) | 第25節:《紅樓夢》雜論(2) | | 第26節:《紅樓夢》評論(1) | 第27節:《紅樓夢》評論(2) | 第28節:《紅樓夢》評論(3) | | 第29節:《紅樓夢》評論(4) | 第3節:《紅樓夢》考證(2) | 第30節:《紅樓夢》評論(5)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