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朱大可精華作品集:記憶的紅皮書   》 墓地的緘默和光綫      朱大可 Zhu Dake

  17歲的少年推着一具用白布裹住的屍體,走過了漫長而陰冷的走廊。這是發生在1975年鼕夜的影像,它永久地貯存在我破碎的記憶裏。那年,抑鬱成疾的父親在上海中山醫院斷了氣。我仔細擦拭他的軀體,清洗着剛剛降臨的死亡。父親的身體柔軟而餘溫尚存,仿佛一個熟睡的滿頭白發的嬰兒。之後,我和護工一起把他送往太平間,放進了灰色的冷凍箱。當沉重的鐵門被砰然關上時,我無法止住痛惜的眼淚。
  數天之後,他在竜華火葬場化成了一縷輕煙。我看見了父親的亡靈越過我的肩頭,輕盈地離開了苦難的大地。他找到瞭解脫的最尋常的方式。後來,我和母親把他葬在南京東郊的一處風景秀麗的山坡。但多年以後,那座無人管理的墳場被城市開發的推土機夷為平地,父親的骨灰甕從此去嚮不明,消失在新建築群落的龐大陰影裏。
  掃墓是一種間歇性的回憶。墳地荒涼而陰冷,彌漫着令人駭怕的氣息,仿佛有許多亡靈在空氣中閃爍。它們就分佈在我的四周。我看見一株小樹無緣無故地搖晃起來,仿佛有個精靈在泣訴它的苦痛。紙錢的灰燼在風中飛旋,形成了一個V字。在家乡的傳說裏,那是死者怨氣的表達。我不僅直接觸摸了死亡,而且也觸摸了死亡背後的事物。有一次,當黃昏降臨的時刻,我甚至看見了傳說中的磷火,像鬼魂一樣飄忽,在風中詭異地舞蹈,散發出令人驚駭的氣息。恐怖就是亞細亞墓園的特徵。墳墓的陰森意象無疑是對生者的一種警告,它要確立關於死亡的懼怕,並要求人們因這種懼怕而求乞現世的長壽和永生。
  許多年以後,我再次返回了墓地,但並非南京的亂墳崗,而是悉尼南區的福來明頓墓地。在悉尼居住的那些年裏,我有時會去那裏散步,在陽光下尋找死亡的詩意。墓地像一座巨大得不可思議的迷宮,卻充滿了理性有序的氣息。素淨的墓塚安寧而平和,被鮮花與苔蘚所簇擁。那些堅硬的花崗石和大理石塊,像一些簡潔的立方體的雕塑,象徵着死者的最高信念。
  古舊的墳墓帶有鮮明的維多利亞風格,而更多的墓碑卻是個人主義的,我看見過這樣一座墓碑,它是一架大理石的鋼琴,以紀念曾經是鋼琴傢的死者。還有一塊光裸的黑色石頭,突兀地竪立在灰色石林裏,它的主人是一個黑人。此外我也見過一根陽具形的圓柱,死者是在二戰中失去性力的老兵,指望能在天堂裏恢復自己的雄壯。我所見過的最漂亮的墓碑,是一塊被油漆塗得眼花繚亂的鋼製畫板,它的擁有者是一位熱愛繪畫的孩子,死於家庭暴力,卻在爛漫的光色中獲得了永生。
  我的一個希臘朋友曾經想開墓地清潔公司,為掃墓者提供除草清苔的服務。他的發財夢想寄托在墓地,這是死者的家乡,也是他自己的夢園。後來他成了一傢清潔公司的老闆,專門負責清洗悉尼市中心的公共厠所。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對墳墓的熱愛。最後他在墓地邊買了一幢房子,把自己變成了那些亡靈的忠實鄰人。在聖誕節的夜晚,他傢客人中出現了一張古怪的臉,那是守墓人老戴維。他的滿臉皺紋書寫了墓地的歷史。老戴維的幽默令所有人都笑聲不絶。有個女人甚至捧着肚子傾倒在沙發上。越過衆人的笑聲,我看見了一種被狂歡所照亮的死亡。他們與死神為伍,卻沒有任何懼怕。他們身上所洋溢的生命氣息重塑了關於死亡的定義。基督徒老戴維解釋說,這是神眷顧的地點。這就是我們無畏的原因。
  有關永生和死亡的信念就這樣平分了東方和西方。它們是産生恐懼和無畏的根源,也是塑造不同墓地風格的幕後之手。這種不同的氣質引發了我對存在的追問。2001年秋天,當我離開悉尼返回祖國之前,我再度動身去了墓地。我坐在那個孩子的墓碑前,看見陽光在天真的畫板上閃爍,言說着緘默的真理。墓地終結了死者的悲劇,並且嚮生者打開了喜劇的大門。正是對死亡的敬畏使我變得無所懼怕。越過死亡的空間,我進入了那光綫所抵達的最深處。我的心平靜如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花城出版社
洗腳之歌(1)洗腳之歌(2)洗腳之歌(3)洗腳之歌(4)
隱士的遊戲面具(1)隱士的遊戲面具(2)墻的精神分析(1)墻的精神分析(2)
墻的精神分析(3)迷津與綫索(1)迷津與綫索(2)迷津與綫索(3)
迷津與綫索(4)約伯之痛:我們無盡的哀歌(1)約伯之痛:我們無盡的哀歌(2)靈玉的精神分析(1)
靈玉的精神分析(2)靈玉的精神分析(3)靈玉的精神分析(4)靈玉的精神分析(5)
瘟疫、肺癆、薩斯:疾病美學三部麯(1)瘟疫、肺癆、薩斯:疾病美學三部麯(2)薩斯時代的口罩美學緬懷浪漫主義(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