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51節:十八《蠱》:論子承父業(2)
臧守虎 Cang Shouhu
(ɡàn),糾正、匡正的意思。考,對已死父親的稱呼。
《荀子·勸學解》中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事物的發展變化有一個由無到有、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弊病的産生、形成也是如此,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長期姑息積久而成,往往也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夠充分表現出來,被人們認識到。雖然是父輩時已經形成的弊病,往往要由兒輩、下一代來匡正,因此說"幹父之蠱,有子"。
弊病的産生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不一定就是父輩主觀上造成的,因此不能把弊病的産生、形成完全歸咎於父輩。更何況在封建社會中,禮法規定臣為君諱、子為父諱。即使父輩對弊病的形成負有一定的責任,作為兒子也應該為父避諱,因此說"考無咎"。
如果讀過《尚書》,尤其是其中的《商書》《周書》,你可以發現:早在商、周時期,就非常尊崇古法,認為古法是不可以輕易改變的。《論語·學而》中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親在世,觀察他的志嚮;父親去世,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之內不改變父親生前定下的準則,這纔稱得上是孝子。在家庭的範圍內來說,兒子能否遵循父親生前的既有準則,是判斷兒子是否孝順的重要依據之一。可見,改變父輩的既定準則,匡正父輩事業中的弊病,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因此斷語說"厲"。但是,改變父輩的既定準則,匡正父輩事業的弊病,是為了更好地發揚光大父輩的事業、光宗耀祖,正如《象》說:"幹父之蠱,意承考也。"因此,最終結局還是好的,所以又說"終吉"。
《易經》為周代之易、周人之易,反映周代的歷史。《周書·秦誓》中記載周武王姬發伐紂前說:"予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這段話大意是說:如果我戰勝了商紂,不表明我英武,衹表明我父王沒有過錯;如果商紂戰勝了我,也不表明我父王有過錯,衹是我品行不好。從用詞以及所表達的思想上都與本爻爻辭非常類似。由此可以推測:本卦所記述和反映的有可能就是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子承父業伐紂前後的歷史。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九二:匡正母親造成的弊病,不可占問。
初九爻辭既稱"父"又稱"考",而九二爻辭衹稱"母"而不稱"妣",可見是父已亡而母尚存。古時社會分工,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內。母親所管轄的事局限在一傢門戶之內,本來不是男子應該幹預的;況且母親尚且健在主事,即便母親有什麽差錯,做兒子的也不宜幹預,因此說"幹母之蠱,不可貞";即使幹預也要把握一定的分寸、限度,適可而止,卑順委麯以求全,正如《象》說:"'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九三:匡正父輩事業中的弊病,有小的悔恨,沒有大的過錯。
這一條與初六爻辭的意思基本相同,不再贅述。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六四:匡正父輩事業中的弊病,行動中出現麻煩。
本卦的主題在於"幹蠱"--匡正弊病。如果沒有能力和魄力匡正父輩遺留下來的弊病,反而對弊病采取寬容的態度,勢必使弊病進一步蔓延、擴大,局面越來越不可收拾,更談不上進一步發揚光大父輩的事業,因此說"往見吝"。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六五:匡正父輩事業中的弊病,因此獲得贊譽。
匡正父輩事業中的弊病,繼承父輩好的思想品德,發揚光大父輩的事業而獲得贊譽,因此說"幹父之蠱,用譽"。《象》說"幹父之蠱,承以德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上九:不為王侯做事,以自己的事業為高尚。
本爻中的兩個"事",前一個用作動詞,為……做事的意思;後一個是名詞,指事業。高尚,也用做動詞,以……為高尚。
匡正、發揚光大前人的事業,非一人幾人之力可為,需要廣緻天下人材,尤其是對於傢天下的封建帝王傢族來說更是如此。但總有一些人因各種原因、出於方方面面的考慮,不願意為王侯做事而退隱山林。如上所說,本卦所記述和反映的有可能就是周文王死後,武王姬發子承父業伐紂前後的歷史。結合這一歷史背景,本爻所述與伯夷、叔齊之事非常相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