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沉酣一夢終須醒 》
第54節:寶玉新釋(1)
鬍適 Hu Shi
王國維 Wang Guowei
寶玉新釋
過去,評《紅樓夢》的人,常常因為書中寫有寶玉"參禪"和"續莊"(續《南華經》文字)的章節,便想從這些地方尋繹出曹雪芹的思想繼承的關係來。從而得出結論,認為曹雪芹解决人生問題的答案,不外求得解脫。而且這種解脫的途徑,也是沿着釋迦或者莊周的道路來走的。
我們現在就曹雪芹的思想和莊周思想的關係,試作初步探索,看是否真的如此?
主張曹雪芹經歷了種種繁華,重重苦痛,而想求得解脫,最有代表性的,應屬王國維。
我們都知道:老子說過:"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莊子曾說過:"大塊載我以行,勞我以生。"王國維便照這些詞句的字面作瞭解釋,說出自己的看法道:"憂患與勞苦之與生相對待也久矣。夫生者,人人之所欲;憂患與勞苦者,人人之所惡也。"(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第一章:人生及美術之概論)從這兒王國維把生和憂患勞苦相對立起來。人欲生,而不欲苦,但是憂患和勞苦是無法擺脫的。人所欲者達不到,人所不欲的苦痛,卻不能擺脫掉。王國維以此作自己的出發點。
王國維把"欲"作為生活的本質,再闡述欲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欲是由於不足而生的,不足就是苦痛本身。即使一欲得以滿足,但是另外的欲又要求滿足,還是得不到最後滿足。因之,所謂的"究竟慰藉"是永遠得不到的。即使真的所有的欲都得到滿足了,再沒有可欲的對象了,這時厭倦之情便會乘機而來。人活在世上,就像背負着重擔的人一樣,總是開脫不掉苦痛和煩惱。這樣,人生就和鐘擺一樣,擺動在苦痛和倦厭之間。
照他的說法,人世生活的性質,可以用下列公式表出:
欲(生活本質)--多而無厭
償(人人各遂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
苦痛(究竟之慰藉終不可得)
人生不過是在"欲"和"償"之間奔波角逐,無法求得"究竟慰藉",安頓快樂,得到的永遠是苦痛。
王國維也曾看到政治和科學是人欲的積極的成果。他說:"故科學上之成功,雖若層樓傑觀,高嚴鉅麗,然其基址則築乎生活之欲之上,與政治上之係統立於生活之欲之上無所異,然則吾人理論與實際之二方面,皆生活之欲之結果也。"
這是他的觀點裏的一綫火花,是值得稱贊的。但這個火花很快就熄滅了,他把臉偏了過去。他並不認為政治與科學,或是理論與實際,可以解决人生的苦痛,他認為解决人類生活苦痛的,應該別有良藥,就是要用美術來作升華劑。
"使吾人超然於利害之外,而忘物與我之關係,此時也,吾人之心無希望,無恐怖,非復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從而去"欲"存"知",因而得到解脫。他沒有說明這種解决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衹是說他認為美術才能稱得起"其物非實物"。正因為它是物又非實物,才能擔負起使"因其物之與己無關係,而超然於利害之外"。
隨即他又認為"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而藝術之美所以優於自然之美者,全存於使人易忘物我之關係也"。
因此他的意思就是:人在美術中既可得到對物的享受,因為它畢竟不是實物,因而不造成負擔,使人不為物所纍,遂使人忘掉物與我的利害關係了。
王國維這裏說的美術,是廣義的,是泛指藝術之美來說的。在抒發他個人對於美學的看法之後,王國維便宣稱:美術中以詩歌、戲麯、小說為其頂點,因為它們的目的是在寫人生。從這些作品裏,王國維發現一絶大著作,這就是《紅樓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第1節:解味紅樓 | 第10節:《紅樓夢》考證(9) | 第11節:《紅樓夢》考證(10) | 第12節:《紅樓夢》考證(11) | 第13節:《紅樓夢》考證(12) | 第14節:《紅樓夢》考證(13) | 第15節:《紅樓夢》考證(14) | 第16節:跋《紅樓夢考證》(1) | 第17節:跋《紅樓夢考證》(2) | 第18節:跋《紅樓夢考證》(3) | 第19節:清之人情小說(1) | 第2節:《紅樓夢》考證(1) | 第20節:清之人情小說(2) | 第21節:清之人情小說(3) | 第22節:清之人情小說(4) | 第23節:清小說之四派及其末流 | 第24節:《紅樓夢》雜論(1) | 第25節:《紅樓夢》雜論(2) | 第26節:《紅樓夢》評論(1) | 第27節:《紅樓夢》評論(2) | 第28節:《紅樓夢》評論(3) | 第29節:《紅樓夢》評論(4) | 第3節:《紅樓夢》考證(2) | 第30節:《紅樓夢》評論(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