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餚:飲膳札記 》
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
林文月 Lin Wenyue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不但"知味",而且"能文",自然更不容易。這也是世上多有提倡"飲食文學"的文章,而少有關於飲食的"美文"的緣故。同樣是"說美食",有人衹會動筷子,有人則能夠且願意親自下廚。在我看來,"飲食"一如"作詩",同樣是"絶知此事須躬行"。整天圍着鍋臺轉,蓬頭垢面,無暇品鑒,自然說不上"知味";但從不下廚者開口說美食,恐怕也是隔了一層。
《飲膳札記》的"楔子"稱:"我於烹飪,從未正式學習過,往往是道聽途說,或與人交換心得,甚而自我摸索;從非正式的琢磨之中獲得經驗與樂趣。有時,一道用心調製的菜餚能夠贏得傢人或友輩贊賞,便覺得欣然安慰。"像做學問那樣琢磨"飲饌",這種生活姿態很得我心。記得袁枚在《隨園食單·序》中稱:"餘雅慕此旨,每食於某氏而飽,必使傢廚往彼竈觚,執弟子之禮。四十年來,頗集衆美。"同樣對飲食有興趣,喜歡"集衆美",與袁枚派傢廚前去學藝不同,林文月則根據"道聽途說",親自下廚,逐漸摸索出一套製作潮州魚翅、清炒蝦仁、紅燒蹄參等菜餚的手藝來。看書中不時提及,自傢某某手藝得之於某廚,實在其樂無窮。至於我略有體會的幾樣傢常菜,讀林先生的文章,頗有同感,甚至躍躍欲試。其中說到潮式蘿蔔糕和臺式或廣式蘿蔔糕的差異,原因在於前者"蘿蔔刨絲後不入鍋炒,直接把生蘿蔔絲與米漿混合蒸製"(《蘿蔔糕》),讓我恍然大悟。這麽多年來,每當有廣州或臺灣的朋友嚮我極力推薦他們的"名品"蘿蔔糕時,我總覺得味道不大對;原來"此糕非彼糕",兒時的深刻記憶,竟成了某種"接受障礙"。
在作為廣西師大版《飲膳札記》"代序"的《飲膳往事》中,林文月提及,其書出版後,"有人稱我'美食傢',更有人以為既然寫過'食譜',便欲邀我現場表演'廚藝'。這些始料未及的後果,令我惶怖窘睏至極"。可在收入《回首》的《十二月,在香港》中,卻有這樣一個感人的場面:學生設傢宴,女主人依照《飲膳札記》製作"扣三絲",碰到了睏難,老師林文月再次出手,親下廚房,現場指導--"不知不覺間,大傢全擠到廚房來了。小小天地,充滿溫馨幸福的氣氛,那是無庸言語形容的具體事實。"即便在偶爾露一手時,作者依舊重"心情"而輕"技藝"。這正是《飲膳札記》的魅力所在--有"廚藝",但更重要的是宴客的心情,以及師友歡聚的樂趣;故以飲食為表,人事為裏,時常旁枝逸出,顯得搖曳多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1) | 第2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2) | 第3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3) | 第4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4) | 第5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5) | 第6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6) | 第7節: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雅(7) | 第8節:飲膳往事(1) | 第9節:飲膳往事(2) | 第10節:飲膳往事(3) | 第11節:飲膳往事(4) | 第12節:楔 子(1) | 第13節:楔 子(2) | 第14節:潮州魚翅(1) | 第15節:潮州魚翅(2) | 第16節:潮州魚翅(3) | 第17節:清炒蝦仁(1) | 第18節:清炒蝦仁(2) | 第19節:紅燒蹄參(1) | 第20節:紅燒蹄參(2) | 第21節:紅燒蹄參(3) | 第22節:佛跳墻(1) | 第23節:佛跳墻(2) | 第24節:佛跳墻(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