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嚮權威發難、顛覆文學——十作傢批判(一) 》
局部大於整體
朱大可 Zhu Dake
作為一名具有高度哲學思維的學者,錢鐘書進行的小說創作具有其他作傢難以企及的智性和心理優勢,但同時他身上也增添了比一般作傢更難剋服的心理弱勢,即上文所說的"緊"的心理態勢,情、理的對抗和相厄削弱了小說本身所固有的特點,從結構到情節《圍城》都顯得比較鬆散拖沓,到結尾處匆匆收場,留下了持久的遺憾。作者孜孜於細部的過份琢磨,而忽略了整體的把握,以致於使這部小說有局部大於整體之感。 小說的故事極為平淡,采用所謂的惡漢體(The Picaresque Style)以非常簡單的結構把一位留學生從國外歸來後的兩年裏面的經歷,挨着次序敘述出來,"中間既無麯折、又無叫應",全書並沒有一個核心的情節和高潮的場面,有的是些零零碎碎的場景和頻頻繁繁的議論,衹因作者感覺的靈敏和筆墨的精妙,居然能將零碎瑣屑的東西寫得驚纔絶豔,加上時不時撒出的幽默的調料和滿腹奧典,足以讓讀者將這些細節深印到腦海之中,反而淡忘了圍城的故事本身。 我們先來重溫一下《圍城》的故事梗概: 方鴻漸在歐洲閑混了幾年,帶着一份子虛烏有某大學的假文憑回到中國。他是一個善良和聰明的人,但正如他後來自己領悟到,亦是一個毫無勇氣的懦夫。他明白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但他不能在壞處境中脫身,一來太懶,二來害怕因此傷害別人。還在念大學時,他在父親的堅持下和一個同鄉女子訂下婚約。雖然他對那女子缺乏認識,但對婚約略示反對後即表同意。幸而那少女不久就死去,而她父親為了紀念獨生愛女,就將準備作為嫁妝的款項供他出洋深造。方鴻漸無意去爭取學位,但覺得需要買個假銜頭來滿足父親及已故未婚妻的父親的期望。儘管為迎合他人做了自覺恥辱的事,他實在也是書中好多騙子中的一員。他怯懦的性質一直貫穿全書。 鴻漸在回程中抵受不住庸俗的華僑鮑小姐的肉體誘惑,但到最後眼見她撲嚮未婚夫懷裏不顧而去,不禁大起反感。擁有法國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女學者蘇文紈小姐亦致力討好他,令他極難逃避她的好意。 在故鄉住了一個短時期,鴻漸和蘇小姐恢復了交往,而由她介紹認識了她的表妹唐曉芙,一個很甜美純真的少女。他雖然暗中在追求後者,卻一直鼓不起勇氣和蘇小姐分手,而蘇小姐日夜期待着他嚮自己求婚。待他最後攤牌時已太遲,盛怒的蘇小姐惡意對表妹說鴻漸是個騙子和惡棍。他去看曉芙時她還為這消息生氣,他默默聽着她的責駡和譏諷,沒有辯白。她在他離去後立即設法補救過失,但被一連串的巧合誤會所擺弄。二人都傷了心,曉芙病了一場,後來去香港轉重慶。 由於他的浪漫糾葛,丈人傢對他日趨冷淡,而他自己的傢人也使他越來越生氣。這時他和蘇小姐的失意追求者趙辛楣反而成為好友,二人决定接受內地新辦的三閭大學的聘請。乘船、坐車、加上步行,他們踏上艱辛的旅途。同行的有同時就聘前往的三位同事:兩個狡猾卑鄙的教授李梅亭和顧爾謙,以及一位英語助教孫柔嘉女士。 在三閭大學安定下來,鴻漸不知不覺地被捲入校內個人恩怨和鄉裏狹隘觀念的明爭暗鬥中。幾位院方的同事都反對他,而他和孫柔嘉的日漸親密更引起他們的嫉妒。趙辛楣教了一學期即離校從商,鴻漸次年也未被續聘。在校園被排斥的情況下,他與孫柔嘉訂下婚盟。二人準備回上海,途中在香港結了婚,也遇見辛楣及富有而新婚的蘇小姐。柔嘉想不透鴻漸為何放棄那位有錢漂亮的小姐而喜歡自己。 一回到上海,鴻漸和柔嘉的感情因兩方傢人的介入而惡化。柔嘉完全不喜歡丈夫的傢人,尤其是他父親遁翁愛管閑事的舊派作風,以及他兩位弟媳婦遮掩不來的惡意。鴻漸則憎厭她的姑母陸太太,一個對柔嘉有壓倒影響力而帶傳教士風的俗氣婦人。最後鴻漸辭了報館的職位,决定再到內地會見趙辛楣。柔嘉對趙素無好感,希望丈夫留在上海接受她姑母給他的一個職位。這處境促進一連串的爭吵,終於引臻無可避免的分手。 全書二十四萬餘字,三百四十多頁,敘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要依靠裏面令人發噱的可笑場面和卡通式人物以及作者上帝式的警言妙語纔不致於不太沉悶。 《圍城》的前七章中上帝展現的是一副嘻笑怒駡的面孔,極盡冷嘲熱諷的能事,其中去三閭大學一章更是寫得機趣橫生順暢自如,從第八章起,上帝儼然又板起嚴肅的臉來,目光露出悲哀,除勉強笑幾聲外,聲調已越來越暗淡,到最後兩章在悲哀中匆匆收場。"整部小說的閱讀感受就好像一次長途旅行,先是有說有笑,流連窗外景色,繼而開始沉默沉悶,最後列車被黑暗的隧道吞沒,永遠也駛不出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圍城》,獨特的文學現象 | 情理相厄的"上帝之言" | 理念大於形式 | 理智大於感情 | 局部大於整體 | 拉郎配式的意象強合 | 自傷其類的比喻 | 《圍城》裏什麽都有,就是沒有小說 | 錢鐘書能夠與魯迅比肩? | 文人和大衆的虛假和解 | 煽情主義的話語策略 | 行走在苦難和甜蜜之間 | 民族話語和道德話語 | "人格結構"與"憂患意識" | 與國傢的和解--一個王朝的背影 | 傢園景象和母親話語 | 當代散文的細小命運 | 王蒙迷霧 | 權威意識與忠誠信念(上) | 權威意識與忠誠信念(下) | 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上) | 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下) | 舊瓶納新酒:王蒙式創新(上) | 舊瓶納新酒:王蒙式創新(下)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