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人心與人生   》 第四章主動性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宇宙間森然萬象,莫不異中有同,同中有異。自其異者而言之,顯有區分,一若鴻溝不可逾越;而實則萬殊同出一本。其異也,不過自微之著,由隱而顯,不斷變化發展而來,追蹤原始,界劃不立。故爾為學既須分別精審,又貴善觀其通。人心非他,即從原始生物所萌露之一點生命現象,經過難計其數的年代不斷地發展,卒乃有此一偉大展現而已。人類之有人心活動,同於其他生物之有生命表現,雖優劣不等,衹是一事。應當說:心與生命同義;又不妨說:一切含生莫不有心。這裏徹始徹終一貫而不易者即後來所見於人心之主動性是已。認識人心之主動性要先從生物生命作理會(1)(生物學家之說生物有雲:生物具有自動發展的能力,能夠精確反映外界條件的變化,並適應於這些條件;能夠維持自己的完整性,恢復遭受損傷的部分;能夠生長,並能夠繁殖與自己相像的後代。--語見施密特所著《復蘇》一書之中譯本。又中譯本之湯姆生《科學大綱》第二十篇說生物特性有雲:生物在地球上凡是可以容身之處它們沒有不去的,好像不要給自然留下真空。在一萬英尺高峰的冰雪中可以發見它們,又見到它們存在於六英裏深的海底,且有的生息在熱可炙手之溫泉。有的魚類竟能緣木而活。有的蜘蛛竟亦存活水中。它們似沒有不能戰勝的睏難,亦巧於利用各不同環境而移居,更能以應付不同的天時氣候而蟄伏(或鼕眠或夏眠)。它們尋棲息於每一隙穴,從而就展布拓殖到廣水大陸。總之,生物實具滋蔓、侵占、抵抗、適應、圖存等能力;這就是我們所得的印象。以上所引兩則均大可理會得生物生命之主動性。)。
  似乎植物植立一外而不動,微生物隨處飄散以生存,類乎此者豈有主動之可言?然而不然也。一切生物皆有其生命現象之可見。生命現象首先是它的新陳代謝;即它能不斷地吸收外界一些物質而消化之,以變成自己的成分;復時時分解體內一些成分釋放出“能”來,好作活動。它由此而得生活,同時它就能生長和生殖。它有內外即有自己,則主動之主體在此矣。當其吸收同化,分解異化,以至生長生殖,是何得謂為不動耶?其主動性於此明白不可否認矣。再從反面來看,譬如風也,水也,何嘗不見其動;然風也水也,誰得而為之分內外,指出其自己來?誰得而說為主動耶?
  風之動,水之動,是無心的,是非生命的動,是不由自主的動,亦即是被動的。
  然而說主動,所以別於被動;說被動所以明其未得而主動也。非生物既無主動之可方矣,則亦無所謂被動。真正的主動,真正的被動,皆就有生命者而且富有生命者言之。風也水也固不足以語此;即微生物、植物、一切弱劣生命,要不過乍見出主動性的一點朕兆,亦無多可說的。
  《論持久戰》等文可為獨於討論兩軍作戰時提出主動性來說耶?原文既明白言之:
  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的特點。人類在戰爭中強列地表現出這樣的特點(1)(見《毛澤東選集》第二捲,第467頁。)。
  蓋作戰是人類--最富生命力者--的事,而且是人類集團間彼此爭強鬥勝的事,此時正在較量誰更富有生命活力,即看誰更善於發揮人類的特點,爭取得主動也。戰爭雙方都在力爭主動,力避被動,其能製人抑或製於人將於此取决,而誰勝誰負亦即由之而决。
  此非謂戰爭中一切得勝者,皆從其主動性之高強得來。例如以優勢兵力取勝者,即不足算也。此但謂戰爭雙方不問其有利條件、不利條件之如何,皆必經由力爭主動,力避被動而致勝。不過其中有利條件居多之一方,其爭取主動就容易了,其主動性即無多可見。主動性最有可見者莫如不利條件甚多,顯然處於劣勢,而卒能着着取得主動之一方,蓋主動性要必在爭取主動的爭取上見之也。
  戰爭勝負是有許多因素的;然總不外客觀存在的舊因素加上主觀努力的新因素。舊因素種種非一,雙方各有其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綜合計算不來,彼此對比可能一方占有優勢而另一方處於劣勢。新因素即指主觀努力之努力,亦即爭取主動之爭取,亦即各方主帥於其所擁有之條件如何運用。此在事後較論之,其間彼此舉措各自可能有善巧有不善巧,亦種種之非一。然而歸結下來,勝負之所由分,往往不在前者--舊因素,而在後者--新因素。此即所以說“事在人為”也。
  事在人為者,人的主動性為之也。在舊因素中除地勢天時等自然條件不計外,其他種種亦何莫非人為之者?何莫非出於生命之創造?但以其屬於過去事,為今日所憑藉而非能憑藉之一面便不得再算入主動性。主動性是衹見於當下生命上的,此所以稱之為新因素也。
  一切生物的生命原是生生不息,一個當下接續一個當下的;每一個當下都有主動性在。而這裏所說人心的主動性,則又是其發展擴大熾然可見的。曰努力,曰爭取,曰運用,總都是後力加於前力,新新不已。
  我們知道“主動”與“能動”與“自動”,其詞意是可以相通的。主動所以別於被動,能動所以別於所動,自動所以別於他力之動。其相通之處即在:其動也,皆非有所受而然。卻正是起頭的一動。起頭又起頭,不斷地起頭,其曰新新不已,正謂此耳。
  當然,生命是有其連續性的。然而其連續性世俗之所易見也,而於其刻刻創新則少留意(1)(佛傢說生命是“非斷非常”,即指此。前後非一,故非常恆;相續而轉,故非斷滅。),必須強調指出之。從一般說,生物的生命雖刻刻創新,卻總在相似相續中,難有創新之可見。唯人類生命最為高強,其創新乃最有可見。人類社會文化的進步,不就是無數創新的積纍增高嗎?在人類中,人們對智又大不相等的。偉大的天才,其創新往往更有可驚。此在兩軍作戰中見之,在其他事業活動中莫不見之也(2)(斯大林1924年1月在軍校演說列寧的為人,其中講列寧的革命天才一段,頗能揭出天才人物的出奇創新來。我曾讀其俄語原文,大有啓悟,愛玩不置。惜譯為中文後,便不能盡其妙緻耳。其文見於《斯大林全集》(中譯本),第六捲,第55-57頁。)。
  認識人心的主動性,宜先從其生命自發地(非有意地)有所創新來體認;然後再就人們自覺的主動精神--人們的意志來認取。
  所謂生命自發地有所創新者,例如一切文學藝術的上好作品--不拘是詩人的、畫傢的、或是其他的--總在其精采,總在其出塵脫俗;此非創新乎?這創新卻不出於有意求新。有意求新,又是內裏生命主動性不足之徵了。主動性非他,即生命所本有的生動活潑有力耳。力氣充沛便能於素日見聞廣為吸收消化,因而取精用宏,到臨時不拘什麽都成了他的工具,他的材料,供其驅遣運用,一個創作就出手了。力氣單薄貧弱者,素日既少吸收消化,縱有工具、有材料而不能活用,反為工具所纍、所壓,衹落得滿紙陳詞濫套,因襲堆砌了。這就是下劣作品。
  人在思想上每有所開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發,都是一次嚮上。人生有所成就無不資於此。語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不唯適用於文藝作傢,亦適用農、工百業的發明創造,和軍事、政治的事功成就。“文章天成”是說自有合理性在其中。“妙手偶得”是說靈機觸動,非所意料。詩人巧得妙句。畫傢有神來之筆,不唯旁人所不測,他自己亦不能說其所以然。若究問其致此之由,一切可說的都是外緣,都是湊成乎此的條件,而不是能用這些外緣條件的主體--生命本身。生命是自動的、能動的,是主動的,更無使之動者。憑空而來,前無所受。這裏不容加問,無可再說。問也,說也,都是錯誤(1)(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之研究是很有價值的,其自承為生理學而非心理學,亦復甚是。顧其以條件反射、無條件反射立言,不免予人以一種不正確印象,好像生命不是在主動之動,衹是在反應reaction而已。實則生命本性固是action而非reaction也。此不可避免之一缺點,當吾人註意它是生理學時,便亦不成嚴重問題。蓋生理學屬科學,心理學則介於哲學科學之間,性質上不同。
  從剌激在先,反射在後,有感覺而後施為以言之,似乎是reaction,而其實不然。要知吾人種種感覺器官皆從最低生物之感應性逐漸進化而來。感應之嚮於高度發達,豈不充見出生物生命的主動性?我舊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曾說過,“吾人感官為對外探問之工具,每一感覺即一探問,而所感覺即其所為答或報告也”。進一層說,凡取得經驗者即是取得心靈嚮世界所發問題的答案;如其沒有發問的活動,即沒有知識成就出來。所以知行之“知”,早已是“行”了,不是被動的。)。
  生命本性可以說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無止境的嚮上奮進,不斷翻新。它既貫串着好多萬萬年全部生物進化史,一直到人類之出現;接着又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一直發展到今天,還將發展去,繼續奮進,繼續翻新。--體認主動性當嚮此處理會之。
  如上所說的主動性,是從本源上指點。至於所謂人們自覺的主動精神,亦即人們的意志(連行動在內)者,恆必涵括了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三點,則是從此本源發展擴大的。除其中靈活性、計劃性容後分別申說外,這裏再就其中主動性之一點試為指明。
  自覺是人心的特點(後詳)。通過自覺的主動性不是別的,就是人們意識清明中的剛強志氣。譬如有人對於外界環境的睏難險阻未嘗不看得分明,且在奮鬥中再三再四受到挫折,而卒能不屈不撓堅持到底,以製勝於最後五分鐘的那種堅毅精神,即其好例。再則對於強敵,如所謂“在戰略上藐視敵人”而在戰術上卻能針對敵人不稍輕忽的那種豪邁精神,即其又一好例。
  眼前具體事例,莫如開發大慶油田中的人閃的精神。他們兼具着以上所說兩種--堅毅、豪邁--精神的。讀者試細玩其前後經過事跡,當必於體認人心之主動性大有所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自序第一章緒論(上)
第二章緒論(下)第三章略說人心
第四章主動性第五章靈活性
第六章計劃性第七章我對人類心理的認識前後轉變不同
第八章自然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第九章人資於其社會生活而得發展成人如今日者
第十章身心之間的關係(上)第十一章身心之間的關係(中)
第十二章身心之間的關係(下)第十三章東西學術分途
第十四章人的性情、氣質、習慣、社會的禮俗、制度(上)第十五章人的性情、氣質、習慣、社會的禮俗、制度(下)
第十六章宗教與人生第十七章道德--人生的實踐(上)
第十八章道德——人生的實踐(下)第十九章略談文學藝術之屬
第二十章未來社會人生的藝術化第二十一章談人類心理發展史
書成自記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