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饮膳札记   》 第5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5)      林文月 Lin Wenyue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不但"知味",而且"能文",自然更不容易。这也是世上多有提倡"饮食文学"的文章,而少有关于饮食的"美文"的缘故。同样是"说美食",有人只会动筷子,有人则能够且愿意亲自下厨。在我看来,"饮食"一如"作诗",同样是"绝知此事须躬行"。整天围着锅台转,蓬头垢面,无暇品鉴,自然说不上"知味";但从不下厨者开口说美食,恐怕也是隔了一层。
  《饮膳札记》的"楔子"称:"我于烹饪,从未正式学习过,往往是道听途说,或与人交换心得,甚而自我摸索;从非正式的琢磨之中获得经验与乐趣。有时,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或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像做学问那样琢磨"饮馔",这种生活姿态很得我心。记得袁枚在《随园食单·序》中称:"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同样对饮食有兴趣,喜欢"集众美",与袁枚派家厨前去学艺不同,林文月则根据"道听途说",亲自下厨,逐渐摸索出一套制作潮州鱼翅、清炒虾仁、红烧蹄参等菜肴的手艺来。看书中不时提及,自家某某手艺得之于某厨,实在其乐无穷。至于我略有体会的几样家常菜,读林先生的文章,颇有同感,甚至跃跃欲试。其中说到潮式萝卜糕和台式或广式萝卜糕的差异,原因在于前者"萝卜刨丝后不入锅炒,直接把生萝卜丝与米浆混合蒸制"(《萝卜糕》),让我恍然大悟。这么多年来,每当有广州或台湾的朋友向我极力推荐他们的"名品"萝卜糕时,我总觉得味道不大对;原来"此糕非彼糕",儿时的深刻记忆,竟成了某种"接受障碍"。
  在作为广西师大版《饮膳札记》"代序"的《饮膳往事》中,林文月提及,其书出版后,"有人称我'美食家',更有人以为既然写过'食谱',便欲邀我现场表演'厨艺'。这些始料未及的后果,令我惶怖窘困至极"。可在收入《回首》的《十二月,在香港》中,却有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学生设家宴,女主人依照《饮膳札记》制作"扣三丝",碰到了困难,老师林文月再次出手,亲下厨房,现场指导--"不知不觉间,大家全挤到厨房来了。小小天地,充满温馨幸福的气氛,那是无庸言语形容的具体事实。"即便在偶尔露一手时,作者依旧重"心情"而轻"技艺"。这正是《饮膳札记》的魅力所在--有"厨艺",但更重要的是宴客的心情,以及师友欢聚的乐趣;故以饮食为表,人事为里,时常旁枝逸出,显得摇曳多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1)第2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2)第3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3)
第4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4)第5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5)第6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6)
第7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7)第8节:饮膳往事(1)第9节:饮膳往事(2)
第10节:饮膳往事(3)第11节:饮膳往事(4)第12节:楔 子(1)
第13节:楔 子(2)第14节:潮州鱼翅(1)第15节:潮州鱼翅(2)
第16节:潮州鱼翅(3)第17节:清炒虾仁(1)第18节:清炒虾仁(2)
第19节:红烧蹄参(1)第20节:红烧蹄参(2)第21节:红烧蹄参(3)
第22节:佛跳墙(1)第23节:佛跳墙(2)第24节:佛跳墙(3)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