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解读中国巫文化时代占筮书:《易经》读本   》 第49节:十七《随》:反抗与镇压(2)      臧守虎 Cang Shouhu

  九四:追逐抓获(了逃亡奴隶),占问凶险。心中诚信,根据道义辨明,有什么过错呢?
  在,根据的意思。道,道义。明,"盟"的古字,结盟,如上面所说的"有亡,荒阅"之类的盟约。也有人认为就是辨明、辨清的意思,也能解释通。
  追逐抓获了逃亡奴隶,对于奴隶主来说是好事,但为什么说"贞凶"呢?这是因为,虽然在奴隶逃亡问题上已有"有亡,荒阅"之类的公约在先,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追捕、遣还奴隶的过程中,奴隶主之间有时仍然不免出现一些误会、矛盾和摩擦,因此说"随有获,贞凶"。但如果彼此之间心存诚信,又以公约为据,双方的误会、矛盾终究可以辨明、化解,因此说"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说"有孚在道,明功也"。
  九五:孚于嘉,吉。
  九五:诚信达到美善的程度,吉。
  诚信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基础。虽然奴隶主在逃亡奴隶问题上达成一致,彼此间也有一定的诚信,之所以仍然会出现九四爻辞中那种误会、矛盾和摩擦,说明相互之间的沟通还不够。彼此间的诚信达到完美、完善的程度,大家都能够严格地执行公约、配合默契,使逃亡的奴隶各归其主,奴隶主、贵族们可以皆大欢喜,因此说"吉"。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上六:捆绑他的双手,又捆绑他的双脚,君王用逃亡的奴隶在岐山祭祀。
  拘、系、维义近,都是捆绑的意思。之,指逃亡的奴隶。从,进一步。王,当指周王。亨,通"享",祭祀。西山,当指岐山。
  奴隶们逃亡又被抓回,为防止他们再度逃亡,捆绑一重又一重,正如《象》说"拘系之,上穷也",真可谓是黔驴技穷。周王将其中的一部分逃亡奴隶用作在岐山祭祀祖先宗庙的人牲,这样做不仅是祭祀本身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此来儆戒其他的奴隶。
  "人牲"即用人作为牺牲品、祭祀品,用人牲的祭祀称作人祭。苏联学者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中说:"人祭,不仅在原始宗教中有过,而且在往后发展阶段的宗教中也有过,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奴隶是主要的人牲之一,商代以前以人作为祭品司空见惯,只要去河南安阳参观一下发掘的商代墓葬遗址,就足以令你惊心动魄!周人使用人牲来奠基和祭祀祖先神灵的情况,虽然比商代已经大大减少,但从现有考古发掘来看,也仍然大量存在,如徐良高《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中介绍:"在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中发现过奠基牲和祭祀坑,如2号房址,有十二个奠基坑环列坪壁基槽内,共埋人牲7具、马牲3具、狗牲2具。在同一地点发掘了一座双墓道大墓,在墓道的两侧有祭祀坑4个,东侧人牲坑、羊坑各一个,西侧马坑2个。""见于它处的西周贵族墓中的人牲仅二例:一是陕西宝鸡茹家庄伯墓(M1),人牲1具,在墓道填土中,身首分离。一是河南新郑县唐户村M3,在填土中发现无头屈肢人架1具。"等等。
  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居岐山之阳的周原后,周人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后来,出于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周文王迁都于丰,周武王又建都于镐。周武王灭商后,周公、周成王又在洛阳建陪都--成周。周人自西向东经略发展,都城不断向东转移,因此自东称岐山为"西山"。西周一代,岐山之阳的周原作为周人的发祥地、周人祖先宗庙之所在,一直未被放弃,周王常在此活动,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所证实。本爻中所说的"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应当就是周人以奴隶为人牲在岐山祭祖之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第1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1)第2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2)
第3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3)第4节:引言:《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4)
第5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1)第6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2)
第7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3)第8节:《乾》:相时而动的龙精神(4)
第9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1)第10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2)
第11节:二《坤》:大地母亲的胸怀(3)第12节:三《屯》:万事开头难(1)
第13节:三《屯》:万事开头难(2)第14节:三《屯》:万事开头难(3)
第15节:三《屯》:万事开头难(4)第16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第17节: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第18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1)
第19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2)第20节:五《需》:"越是难险越向前"宜忌(3)
第21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1)第22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2)
第23节:六《讼》:退一步海阔天空(3)第24节:七《师》:武王伐纣实录(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