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當時衹道是尋常 》
第49節:於中好(圖)
安意如 An Yiru
第49节:于中好(图)
蘇小小
於中好(送梁汾南還,時方為題小影)
握手西風淚不幹,年來多在別離間。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後山。
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別離間】
古人的可愛在於他們與自然沒有隔閡,而有敬畏心。看見喜鵲認為是老天派好鳥來通知他們喜事臨門,恨不得邀喜鵲進門喝酒,拿些喜糖來給喜鵲吃;至於鷓鴣,古人認為它的叫聲是在說:“行不得也,哥哥”意在勸人不要輕易別離。
在行動基本靠走的古人看來,離別實在是事關生死的大事。因為這鳥兒的叫聲勾起人太多想法,很多不可言說的愁緒,使人有知音的感覺,所以鷓鴣漸漸入了詩詞,除了詞牌,後來還成為一種樂調的名字。鷓鴣為樂名,許渾《聽歌鷓鴣》詩:“南國多倩多豔詞,鷓鴣清怨繞梁飛。”鄭𠔌《遷客》詩:“舞夜聞橫笛,可堪吹鷓鴣?”,《宋史 樂志》引姜夔言:“今大樂外,有曰夏笛鷓鴣,瀋滯鬱抑,失之太濁。”由此可知,至南宋時鷓鴣似為一種笙笛類的樂調。
唐、五代詞中無《鷓鴣天》調。此調始見於北宋宋祁之作,而晏殊猶善填此調。在北宋詞牌中《鷓鴣天》的別名最多。《於中好》是其一,但我一直覺得這個別名呆板嚴正沒有聲色,遠不如原名活潑,有鳥群起落喧雜的清新。
《鷓鴣天》這個詞牌多用來抒寫離愁別緒,很少寫壯懷激蕩的豪情感懷。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容若的幾首《鷓鴣天》正合了這一意旨,據考證此闋《鷓鴣天》當作於康熙二十年顧貞觀因母喪離京南還時。這一年容若扈駕遠行,與友人多難聚首,南下北上有如飛鴻,容若感傷於此,故有:“握手西風淚不幹,年來多在別離間。”的感慨。梁汾南還,他贈以小像,題以清詞。遺憾的是這幅小像並沒有存留下來,後來毀於火中。否則透過小影當可窺見容若一片傷心畫欲難的憂鬱。
猶記得,容若曾泣“一片傷心畫不成”(《南鄉子》),那是寫給亡妻的話,而今在送梁汾南還,友人之間的送別詞裏也出現了語意接近的話語。可知梁汾在容若心中地位殊重。
容若有時敏感太甚,一般的別離也會惹他不安,仿佛天地萬物都隨之同悲一樣。這樣的多情,多為淡漠的現代人所不解,亦覺得情感太重,不堪兌付。再說一個男人動不動握手西風淚不幹,和朋友離別又是贈詞又是贈照片,簡單復雜化。也忒不灑脫了!
我不贊成容若這樣細膩感傷,太白那種“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缺心少肺式的灑脫明亮,倒是大合我心意。不過我很喜歡這一闋“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這幾句。淡而有聲色,有唐詩絶句味,語雖瑣碎,亦不減灑脫意,亦是真朋友之間纔有的細心關照。可惜這又是化用王次回的。唉,可憐的屢次被侵權的王次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如夢令(圖) | 第3節:如夢令 | 第4節:浣溪沙(圖) | 第5節:浣溪沙 | 第6節:浣溪沙 | 第7節:虞美人(圖) | 第8節:虞美人(秋夕信步) | 第9節:虞美人 | 第10節:虞美人 | 第11節:虞美人 | 第12節:虞美人 | 第13節:蝶戀花 | 第14節:蝶戀花 | 第15節:蝶戀花 | 第16節:蝶戀花 散花樓送客 | 第17節:采桑子 塞上詠雪花(圖) | 第18節:采桑子 | 第19節:采桑子 | 第20節:采桑子 | 第21節:采桑子 | 第22節:采桑子 | 第23節:采桑子 九日(圖) | 第24節:山花子(圖)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