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嚮權威發難、顛覆文學——十作傢批判(一)   》 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      朱大可 Zhu Dake

  這無疑是一個非常荒唐的假設,是一個對生者與死者都有失敬意的假設,在此我要請求他們理解並原諒。但假設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邏輯方法,當我們對某些事物無法有效地加以證明的時候,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通過運用假設來進行證偽。證偽並非偽證,它僅僅是說明問題的途徑和辦法。  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他首先要面對的仍然是作品的出版問題。《時代三部麯》也許仍將被無限期地擱置,《黑鐵時代》和《地久天長》更是遙遙無期,或者根本就不可能編輯出版;發表的環境當然是大大地寬鬆了,但對王小波來說,可能仍然屬於被周折延擱的部分。而已經出現過了的“王小波熱”,無疑將被推遲許多年纔可能發生,但如果真地是在多年以後,恐也就不會有王小波熱了。在緩慢的誤讀中,時間本身能夠消彌的東西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鑽石的光芒當然不會因為時間的打磨削減半分,但是因為沒有驟然間的爆發,它的光芒卻註定衹能被很少的人所看到,而且遙遠又細小。  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可以肯定,他的作品不會有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的如此衆多的謬托知己者。如果不是王小波的突然逝世,他們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挺身而出”的,因為在王小波生前,他們中的絶大多數一直保持着(謹慎的?)沉默,他們原本就是“沉默的大多數”中最不應該也最沒有道理沉默的少數,但在王小波生前,他們卻一直不肯站出來說話,所以假如王小波健在,他們仍然將懷着小心保持一貫的姿態、或者伺機而動。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許會把自己那份矜持的不以為然轉換成不屑的姿態。他們的筆下也不會有現在這樣多的有分寸有節制的恭敬,或者竟是毫不容情的批評也未可知。而他們中的極少數還可能是裝神弄鬼者中的一員,揣着聰明裝糊塗,甚至揣着糊塗裝糊塗。裝傻誰不會呀!王小波曾經無情地批評過這種裝傻者,但他們將仍然裝下去。  假如王小波仍然健在,在傳媒上,王小波會是什麽呢?“自由思想傢”的桂冠會飛落到他的頭上嗎?“魯迅之後第一人”會有人提麽?“十年之後諾貝爾若將垂青中國作傢,必王小波無疑”的說法還會出麽?正如一位青年批評傢所說:“中國歷來有盼望他人成為烈士的傳統。這一點文學界似乎尤甚。大傢恐怕還會記得當時海子之死所引起的盛況吧,詩歌那幾年着實熱鬧了一番……小說界似乎還沒有‘烈士’,如今好容易死了人,看來無論圈外人還是圈裏人,這場擡棺出遊的風光還是要演習一回的。快來聽吧:‘小波這樣’‘小波那樣’‘那天,我跟小波如何如何’……依舊是萬古不變的過場,依舊隨處可見的嘴臉。是啊,那已踱入另一個世界的沉思的王小波又能如何呢?”  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平靜之中也許會多一些沉默的知者,他們從不拒絶閱讀也從不故作姿態的假裝不屑,但在小說界的造神運動中他們氣憤了:我不讀王小波!這當然是一種情緒化的抗拒,不是針對王小波,而是針對那些謬托知己者的。更進一步地檢討,假如王小波依然健在,他肯定也會笑話我的鬍言亂語。  假如……然而,假如畢竟衹是一種假設,沉痛的事件卻已經發生。喧囂與聒噪將倒緻逝者的第二次死亡。一場對王小波的全方位誤讀正是在這沉痛的事情發生之後開始的,而在這場誤讀中,王小波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王小波了,“你成了聖徒,你成了唾液和矯飾的驚嘆……你,什麽都不是了。”(徐江《王小波,你什麽都不是了》)  但王小波已經沉默。  然而誤讀將仍然繼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圍城》,獨特的文學現象情理相厄的"上帝之言"理念大於形式
理智大於感情局部大於整體拉郎配式的意象強合
自傷其類的比喻《圍城》裏什麽都有,就是沒有小說錢鐘書能夠與魯迅比肩?
文人和大衆的虛假和解煽情主義的話語策略行走在苦難和甜蜜之間
民族話語和道德話語"人格結構"與"憂患意識"與國傢的和解--一個王朝的背影
傢園景象和母親話語當代散文的細小命運王蒙迷霧
權威意識與忠誠信念(上)權威意識與忠誠信念(下)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上)
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下)舊瓶納新酒:王蒙式創新(上)舊瓶納新酒:王蒙式創新(下)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