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沉酣一夢終須醒   》 第52節:我看《紅樓夢》(2)      鬍適 Hu Shi    王國維 Wang Guowei

  我小時,感受力比較強,聽到哥哥唱《內地十八省》的歌子,我就會唱,當時我還是不識字的孩子。比如,歌唱直隸的歌詞裏有"更有俠子出燕冀時演劇悲壯",我並不瞭解它的意思,但我卻能唱,同時能背誦一些《千傢詩》的詩。我父親常對我說,"奇書古畫不論價,紅樹青山無限詩"。他自己也寫詩,我想他不會作出什麽好詩來,所以我一句也沒有記住,但他面對自己的詩眉飛色舞的神氣我還記得。他沒有教我作詩,倒教過我對對子。教我作舊體詩的,是我最小姑姑的傢館教師,一位秀纔。我最喜歡的詩,要屬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我感到林黛玉的《秋風秋雨詞》是受他的影響。那時,我還沒有看到唐寅的詩,所以不能看出《葬花詞》到底受什麽人的影響。我自己作的一首:"春月春花春滿樓,春人樓上弄春愁……"受誰的影響,一眼就可看出來的。拿給那位老秀纔看,他密密麻麻打了雙圈,但是勸說我年紀還小,不要作這種詩了。還委婉地透露說:"寫這種詩的,總非福壽之輩。"與此同時,我已看過濟慈的《夜鶯麯》、拜倫的《哀希臘》和雪萊的一些情詩了。我知道他們决不會寫"春江潮水連海平"這種七個字一句的中國詩,拜倫的《哀希臘》多麽有氣勢,也不是福壽之輩,所以我還是寫我的,我不求福壽,我估計我自己也衹能活到三十來歲。雪萊等人生命確是很短,但並不是寫詩寫短的,而是社會把他們的生命縮短的,所以我照寫不誤。我那時寫的新詩要多些,但都沒有保留下來,衹有丁寧的那首:"母親啊,你的兒子也有保爾的憂鬱……"和舊詩"春月春花春滿樓"這兩首形式和內容截然相反的詩,在我寫《科爾沁旗草原》時,同時用上而保留下來了。
  我認為《紅樓夢》詩詞並不怎樣好,這一點吳世昌先生和我有同感。如果說,是為刻畫人物而作詩,並且都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瞭解到這一點,那就沒得可說。至於林黛玉的詩論,那就更使我佩服,且一直在支配着我,直到今天。
  長久以來,我就有個習慣,讀一部小說,總要合起書來,看看這書的背後,是什麽支使作者寫這部書。對《紅樓夢》也不例外,前人已有許多答案,大多都是對的,都值得我來體會體會。我覺得曹雪芹與別的小說傢有個很大不同的地方。我國古典小說,大都是懲惡誅姦,勸善戒淫,幾乎沒有例外。對《金瓶梅》,有人曾發明"苦孝說"來為它擺脫睏境,還有人甚至說他是為了毒害嚴嵩而寫的。《紅樓夢》的初稿叫做《風月寶鑒》,賈大捨那一段恐怕還是原書中主要環節,但到後來,這面鏡子,僅僅成為小道具,失去了寶鑒的地位了。紅粉骷髏模式的說教,在裏已沒有任何作用,賈大捨衹不過是個賈大捨罷了。用《風月寶鑒》這個招牌,不管是曹雪芹弟弟棠村寫的也好,還是作者原來的起跑點,或是金蟬脫殼的障眼法也好,但到後來竟成為給黛玉、寶玉立傳,寫出世上一大悲劇來。且不管先前是如何設計的,也不管後來是怎樣寫成的,卻在創作實踐中拓展出來一條新的表現道路,成了開闢鴻蒙的創世傑作!
  夏娃和亞當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園"之後,在人世漂流了幾千個年頭,又被逐出了地上的"大觀園"。這兩次被逐,一在天上,一在地上,情況相反,原因都是一個:就是他們要求正當地發揮人的情欲力。
  也正是由於這種認識,曹雪芹寫得毫無諱飾,因而才能力透紙背,緊扣千萬人的心弦。我不願用什麽新鮮詞兒來概括《紅樓夢》的創作,我認為最主要的,是《紅樓夢》的創作方法,不僅是主觀的,而且是作者自我隱麯思想的透露,就這一點上來說,它又是最最客觀的。這正如李開先在《詞謔》中引何景明的話說:"十五國風,出諸裏巷婦女之口,情詞婉麯,自非後世詩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曹雪芹最能體會這個意思,蘆雪庵爭聯即景詩,偏偏要一個不識字不懂詩的王熙鳳起句,而且,整個聯句,還是以起句為高,再接上尾句:"冷月葬詩魂"就有無限的魅力,甚至把其他聯句都省去,也無不可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紅樓一春夢
第1節:解味紅樓第10節:《紅樓夢》考證(9)第11節:《紅樓夢》考證(10)
第12節:《紅樓夢》考證(11)第13節:《紅樓夢》考證(12)第14節:《紅樓夢》考證(13)
第15節:《紅樓夢》考證(14)第16節:跋《紅樓夢考證》(1)第17節:跋《紅樓夢考證》(2)
第18節:跋《紅樓夢考證》(3)第19節:清之人情小說(1)第2節:《紅樓夢》考證(1)
第20節:清之人情小說(2)第21節:清之人情小說(3)第22節:清之人情小說(4)
第23節:清小說之四派及其末流第24節:《紅樓夢》雜論(1)第25節:《紅樓夢》雜論(2)
第26節:《紅樓夢》評論(1)第27節:《紅樓夢》評論(2)第28節:《紅樓夢》評論(3)
第29節:《紅樓夢》評論(4)第3節:《紅樓夢》考證(2)第30節:《紅樓夢》評論(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