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感人至深的结束语
在那次陈述会上作最后总结发言的是何振梁先生。
按照程序,何振梁先生发言完毕后,接下来就是北京代表团最后一个陈述程序:播放申奥短片《万众期待》。放完这个近5分钟的短片,我们的陈述就结束了。当时呈现给电视观众的陈述排列顺序和我们当初设计的程序是不同的:在一开始设计整个陈述稿时,我们曾有意识地把何振梁先生讲话放在整个陈述之外--把他的陈述放在最后面,放在申奥短片后面。
为什么当初会有这样的安排呢?
我们的宣传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4分多钟的短片融合了诸多的中国元素和奥运元素,加上短片对音乐、画面的精心剪裁、搭配,它无疑会给现场委员们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灵震撼。如果短片一结束,我们就让何老出场,那就是让委员们兴奋之后,体验语言的脉脉温情,抑扬顿挫,一张一弛,更能打动人心。
此外,何振梁先生的身份和代表团里其他陈述人不同,他有双重身份,一是北京奥申委的成员,是整个陈述的主持人;一是国际奥委会的执委会委员。他陈述文中的称谓和其他所有人都不同,前面陈述人的称谓是:"尊敬的主席、尊敬的各位委员……",何振梁先生的开头却需要这样说:"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同事们……"事实上何振梁先生的发言非常感人,他说,我为了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一生,所以我希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把奥林匹克带回我的祖国,带给我祖国的人民。在那样庄严的场合做这种发言,会给台下的委员带来一种情感的碰撞,这种情感碰撞,说到底是一种来自心底的那种最柔软的部分,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感情,每个人都会对这种感情有触动。
后来,把何振梁先生的发言安排在短片之前还是短片之后,大家有些分歧,而最终的结果还是让何振梁先生的发言放在短片之前。到了12号那天最后一次排练完了,我心中不是特别满意,赶紧去找敬民主席,对他说,当初我们给何老设计的位置是放在最后的。我又把自己的看法说给他听。敬民一听有些着急,他说你怎么不早说?我说刚开始我们就是这么设计的,来到这边时间紧张,调整之后来来得及坐下来好好想想。他问我,那你觉得还能不能改?我想了想,对他说,能改!
我们俩真的就开车去了现场,等我们开车到了后台,才发现晚了,后台已经戒严了,任何人都不允许再进去,没办法,时间顺序的安排最终还是这么定下来,饶是如此,最终的陈述效果还是特别的好,我们依然获得了成功。
现在,我常常回忆起何振梁先生那段感人肺腑的陈述,当时,我坐在电影厅里看直播时,见何老动情的发言,眼泪竟自哗哗落下,何老真的为了奥林匹克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从1993年到2001年,其间他的努力,他的付出,他所忍受初次申奥失利的种种苦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甚至在初次申奥陈述时,何老还随身携带了速效救心丸。我相信,像何老那种出自内心的发言,浓缩自己一生的陈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委员,当说道那句"多年来,中国人对于奥林匹克理想不懈追求,就像奥林匹克信仰一样毫不动摇,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我希望奥林匹克带入中国,让我的祖国和人民体验奥林匹克"陈述词时,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台上那个深情的老人打动了,都被他们那个温和的同事打动了。从那以后,我艰辛,语言的魅力来自于人,来自于人对个体生命的浓缩,来自于人内心深处最真实最诚恳的那一部分。录何振梁先生的发言词如下:
"主席先生,亲爱的同事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