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家类 》 權謀書 》
第46節:用人决定成敗(2)
劉嚮 Liu Xiang
3. 士人如葛
鄒子對梁王說:“伊尹本來是有莘氏陪嫁的男臣,商湯把他立為三公,天下經他治理就太平了。管仲本來是成陰的狗盜,天下的一名凡夫俗子,齊桓公得到他以後就尊奉他為仲父。百裏奚在路旁販賣五羖羊的皮,被秦穆公發現就把國傢大事交給他。寧戚本是替人傢趕車子的,在大路上一面敲擊轅木,一面唱歌,齊桓公發現了他的才能便任用他做國相。司馬喜在宋國遭受到斷足的刑罰,而最後做了中山的國相。範睢在魏國被人傢打斷肋骨和牙齒,最後被封為應侯。姜太公本是一位老婦人的棄夫,朝歌的屠夫,棘荊迎接賓客的捨人,年紀七十歲做周朝的國相,九十歲被封擁有齊國。所以《詩經》上說:‘連綿不斷的葛,生在曠野裏,技術精良的工人得到它,就把它織成葛布和麻布,否則,它衹有枯死於曠野了。’以上所說的這七個人,如果不遇到英明的君主,差不多要討飯,甚至於也枯死於野外,就像那連綿不絶的葛一樣。”
4. 識人看小節
從一個人眉眼的神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容顔。從一個人講話的聲調上,就可以瞭解他的心思。寧戚敲牛角而悲歌,齊桓公聽到了就舉用他;鮑竜跪在石上而吟誦,孔子聽到為他而下車;堯瞭解舜,桑陰都沒有移動;文王舉用太公,並不因為太公年紀大。所以賢聖相接觸,不必相處久就很要好;賢能的人互相遇見,不必等待測驗,就知道是人才。所以士人相接觸,不必一定要等分財分利,纔知道他的廉潔;也不必一定要等到和他臨危犯難,纔知道他勇敢。衹要舉事有决斷力,就知道他很勇敢;取捨之間有分寸,就知道他的廉潔。所以我們看見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狸要大;看到象的牙,就知道它比牛要大。看到一節就知道百節。由此看來,從所見到的,就可推測所未見到的;看到一個人的小節,就可以知道大體了。
5. 興亡關鍵在人才
禹憑夏朝而得到天下,桀卻亡於夏朝。湯憑殷朝而得到天下,紂卻亡於殷朝。吳王闔閭憑吳國伐楚大勝,天下沒有他的對手,而吳王夫差也因為吳國被趙王勾踐所擒住。晉文公以晉國稱霸,而厲公卻被殺於華麗的宮庭裏。齊威王以齊國而稱霸於天下,而湣王由於被臣下所殺,死於宗廟的梁木上。穆公由於秦國而名氣大,權位高,而秦二世被殺於望夷。他們都同樣是君王可是功名事跡卻不一樣,這是由於所任用的人不同啊!
所以成王還在孩提時各國諸侯都來朝見,這是周公主政的功勞。趙武靈王五十歲而餓死在沙丘,這是任用李兌的結果。齊桓公任用管仲,九次聯合諸侯而匡正天下,失去管仲,就任用竪刁、易牙,結果死去都無人埋葬,被天下人所笑。一個人是榮是辱,就看自己所任用的人。所以魏國有公子魏無忌,失去土地又收回來;趙國用藺相如,秦兵不敢侵犯;鄢陵任用唐睢,國傢獲得獨立;楚國有申包胥,而楚昭王得以回覆帝位;齊國有田單,而襄王得以復國。從這些例子看來,國傢沒有賢能之士,而能夠成功立名,轉危為安,延續朝代,是不可能的。所以國傢不在大,而在乎贏得民心;輔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乎得到賢才。得到民心,老百姓自然會來歸附;有了賢能的人的輔佐,而士人也自然歸附他。文王廢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來歸附他;商湯網開一面,而夏民歸附他;越王不破壞舊的祖墳,而吳人歸附他。這是因為他們所做的順乎民心。
所以衹要聲相同,即使所在的地點不同,仍然能夠相呼應;道德的觀念一致,雖然不相見面,而仍然彼此相仰慕;賢能的人在朝廷上,那麽天下的豪傑,都爭相來投奔他。為什麽會這樣呢?答道:管仲是齊桓公的仇人,鮑叔牙認為他比自己好,而推薦給桓公擔任宰相職務,說了七十次纔被采納,纔使桓公除去報仇的心理而把國傢大事交給他。桓公拱着手無事可做,可各國諸侯都來朝見他,這是鮑叔牙的功勞。管仲所以能效忠桓公,而不必為自己安全擔心,這是因為和鮑叔牙同聲相應的結果。紂王殺死忠臣比幹,箕子披發假裝瘋狂;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離開陳國;從這以後,殷朝被周朝兼併,陳國被楚國滅亡,是因為他們殺比幹、泄冶,失去箕子和鄧元的緣故。燕昭王得到郭隗,而鄧衍、樂毅分別由齊、趙來到,蘇子、屈景分別由周、楚來到,於是發兵進攻齊國,把齊閔王幽禁在莒城。燕國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不能和齊國相比,然而它所以能照着自己的意圖做到如此地步,是由於得到人才的幫助。所以沒有長治久安的國傢和人民,衹有得到賢能的人才能使人民安定、國傢興盛。失去賢能的人,國傢就要危亡,從古到今,沒有不是這樣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領袖之道(1) | 第3節:領袖之道(2) | 第4節:領袖之道(3) | 第5節:領袖之道(4) | 第6節:領袖之道(5) | 第7節:領袖之道(6) | 第8節:領袖之道(7) | 第9節:領袖之道(8) | 第10節:為官之道(1) | 第11節:為官之道(2) | 第12節:為官之道(3) | 第13節:為官之道(4) | 第14節:為官之道(5) | 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 | 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 | 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 | 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 | 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 | 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 | 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 | 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