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當時衹道是尋常   》 第45節:菩薩蠻      安意如 An Yiru

  菩薩蠻
  飄蓬衹逐驚飆轉,行人過盡煙光遠。立馬認河流,茂陵風雨秋。
  寂寥行殿鎖,梵唄琉璃火。塞雁與宮鴉,山深日易斜。
  【茂陵秋】
  我們安徽人有個歌謠:“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民間還傳說他炮轟功臣樓,可知朱元璋是個很不招人待見的人。他的梟雄氣,不同與劉邦也有別於曹操。貧寒出身的他,是草草削成的劍矛,尖銳逼人,底質卻弱脆。沒有太大的氣度,一味嚴苛。各朝皇帝削權罷官,也衹有朱元璋做得這樣不地道,受人指摘——大明天子坐竜庭,文武百官命歸陰。朱和尚身上帶着悍然匪氣,剛猛有餘,仁柔不足,還不具備真正君王氣度。
  因為猜忌之心,不肯放權。朱元璋的皇帝做得格外辛苦,據說他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處理400多件政事。如此君主集權在他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他也成為歷史上最專製的皇帝之一。不過,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權也産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為沒有相應的製約機製,明代中後期皇帝為所欲為,極度腐敗,甚至數十年不上朝大臣也無計可施。
  他的後代,大明朝的十六位皇帝,有為的屈指可數,出氣包千奇百怪的怪胎倒不少。若不是靠着朱元璋開國及朱棣其後製定了一係列強化君權的政體和嚴謹穩當的國策,憑着他那些不成器衹會鬍作非為的兒孫,根本不會有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國祚。
  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明朝後來的十三位皇帝就被葬於北京昌平縣北天壽山的明皇陵,即現在的明十三陵。容若這一闋即是過十三陵的感懷之作。這樣的作品《飲水》詞中頗有幾首,像《好事近》有“零落繁華如此。再嚮斷煙衰草,認蘚碑題字”;《采桑子》有“行人莫話前朝事,風雨諸陵,寂寞魚燈。天壽山頭冷月橫”等句,都是容若過經明十三陵時,對前朝皇陵景象的描繪。
  茂陵是明憲宗朱見深的陵墓,朱見深和萬氏之間的孽緣令人感慨,萬氏比皇帝大十七歲,然而封為貴妃,恩寵隆絶。萬氏美貌而性妒,在力求專寵和打擊後宮皇帝子嗣方面不遺餘力,險些使朱見深斷了子嗣。她的風格行事不免讓人想起漢成帝妃趙合德。可嘆的是,這兩個女人遇見的兩個男人都是執迷不悔萬死不辭地很。劉驁死於與合德交歡;朱見深則在萬貴妃死後不久,悲傷過度而亡,其實和徇情也差不多。面對這樣沒有理由的迷戀,男女畸愛。後人也衹能嘆一句——前世冤孽。
  也許,是因為朱見深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因為妃子死後鬱而死的癡情皇帝。他對愛妃的深情暗合了容若對愛妻的感情,所以,在秋日的黃昏,容若纔會不經意的立馬茂陵,感慨良多吧。
  讀這闋詞仿佛賞一幅《明陵日暮圖》。容若全以景語入詞,以詞境作畫,以畫意入詞。將“行人過盡煙光遠”的飄渺、“茂陵風雨秋”的滄桑、“寂寥行殿鎖”的荒蕪和“山深日易斜”的感傷溶合在一起。故更婉麯有緻,畫意幽遠,而其不勝今昔之感,興亡之嘆又清晰可見。
  一把銹跡斑斑的銅鎖,鎖住了行宮大門,也將舊時的熱鬧與繁華鎖在了時空深處。衹有那些盤旋在宮殿上空的大雁和烏鴉,還像以前那樣不停地聒噪着,似乎還想在這深山日暮的斷瓦殘垣裏,找尋到舊日的榮華記憶。
  天壽山暮色四合,最後一抹殘陽的餘暉斜灑在空寂的山林深處。我策馬,遠行。不敢再回首蒼茫夜色。人事如飄蓬,風吹浪捲。多少繁華流過,回眸處滿眼荒涼。
  我知道,現世鼎盛也會有這樣荒蕪的一天。盛衰興亡,這一切畢竟無可避免。百年之後,誰知何處埋枯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目錄第2節:如夢令(圖)第3節:如夢令第4節:浣溪沙(圖)
第5節:浣溪沙第6節:浣溪沙第7節:虞美人(圖)第8節:虞美人(秋夕信步)
第9節:虞美人第10節:虞美人第11節:虞美人第12節:虞美人
第13節:蝶戀花第14節:蝶戀花第15節:蝶戀花第16節:蝶戀花 散花樓送客
第17節:采桑子 塞上詠雪花(圖)第18節:采桑子第19節:采桑子第20節:采桑子
第21節:采桑子第22節:采桑子第23節:采桑子 九日(圖)第24節:山花子(圖)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