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饮膳札记 》
第44节:台湾肉粽(4)
林文月 Lin Wenyue
馅料与糯米分别已炒好,即可开始包裹粽子了。这包裹的工作,乃是真正成败的关键所在。台湾粽子与内地北方甚至江南的长形粽子不同,其形状呈锥立之四角形。包得好的粽子,有棱有角,非常好看;但技巧不熟练的人包出来,往往没边没样,真个恶形恶状矣!
包粽子的程序如下:先取大小相若的两片竹叶,头尾相反地重叠(左边稍留一条没有重叠的部分,以便利折角),注意使叶脉清楚的正面向里。将相叠的两片竹叶在大约中间处对折,而令左边单层的部分反包过来,以免米粒漏掉。经验丰富的人,每常在对折叶片时,故意使一头较短一头稍长,如此较容易包裹得紧密无遗。以左手持竹叶,右手操作控制,此时左手掌心内的两片竹叶会呈一小巧的圆锥形状张开。稳住手力,令圆锥形状保持不变,以右手取汤匙,舀入约半汤匙锅中炒过的糯米与花生,塞进那个圆锥形的尖底里;米粒要塞满其最尖端,包出来的粽子才会硬挺好看。
接着,挑取馅料,猪肉两块,香菇两三片,虾米五六只,而变软的红葱头自然跟着这些东西上来。把各物均匀地布置在已放妥的糯米上,再另舀一些糯米与花生覆盖其上,粽子的内容便装好完成了。需要注意的是,糯米煮熟后会发胀,因而叶内不可装满,约在九分满即行。
其次的工作最难。一方面要紧握着包容糯米和馅食的叶子,使形状不改,另一面须将上端伸出的两头叶子徐徐覆盖于糯米上。这时由于手掌握物之故,圆锥形的上方会呈现面向自己的倒三角形。两头叶子便是要重叠盖于其上,而且两边均须保留一些,以包裹垂下的两面,米粒才不致溢出。
至此,粽子的形状已可见,最后乃取白棉线在圆锥体的侧面揽腰捆扎之。以往皆用植物天然的"咸草"(即早年市场上买卖鱼肉所用),但近年来亦颇有人径取白棉线,既省事且清洁卫生。无论用草或用线,都须准确而稳牢地在圆锥体形状的中间地带缠绕两圈,并打一个活结,以便利吃食之际易于松解。捆扎打结亦不能过紧,其原因与放置米馅不可过满同理。
包裹之、捆扎之,既打好结,粽子才算真正包好。白线要留一头稍长,俾便众粽汇集成一堆。大小若拳握的肉粽,为了取舍方便,通常约莫十数个共结为一;此即白线留一头稍长之原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1) | 第2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2) | 第3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3) | 第4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4) | 第5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5) | 第6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6) | 第7节:教授生活,可以如此优雅(7) | 第8节:饮膳往事(1) | 第9节:饮膳往事(2) | 第10节:饮膳往事(3) | 第11节:饮膳往事(4) | 第12节:楔 子(1) | 第13节:楔 子(2) | 第14节:潮州鱼翅(1) | 第15节:潮州鱼翅(2) | 第16节:潮州鱼翅(3) | 第17节:清炒虾仁(1) | 第18节:清炒虾仁(2) | 第19节:红烧蹄参(1) | 第20节:红烧蹄参(2) | 第21节:红烧蹄参(3) | 第22节:佛跳墙(1) | 第23节:佛跳墙(2) | 第24节:佛跳墙(3)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