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解讀中國巫文化時代占筮書:《易經》讀本 》
第44節:十五《謙》:謙虛不意味着軟弱(2)
臧守虎 Cang Shouhu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九三:勞苦功高又謙遜,君子能夠保持至終,吉。
《老子》中說:"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驕傲自大,才能有所成功、成就;反之,驕傲自大,則不可能有所成功、成就。也就是說,謙虛是成功、成就的前提。進一步說,一個人沒有功勞、成就,沒有可以驕傲的資本,容易做到謙虛。而有了功勞、成就,不居功自傲,仍然很謙虛,這就不容易做到了。一時做到謙虛還容易,而自始自終謙虛,就很不容易了。歷史上有很多人,像韓信、魏延、年羹堯之類,居功傲人,居功邀名,結果鬧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衹有君子能夠做到"勞謙"並且"有終",因此說"吉"。衹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使人折服,正如《象》說:"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東漢的開國元勳馮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馮異南徵北戰,東討西伐,功高蓋世。但他本人一如既往地謙遜,像藺相如一樣,行路時與其他將領相逢,就主動地引車避道。戰事間歇之際,其他將領坐在一起爭論軍功,而馮異一個人遠遠地躲起來。軍中將士因此都樂意從屬於他的麾下,光武帝劉秀也因此對他贊譽有加。正因為馮異謙讓知止,成為一代中興名將,並且死後澤及子孫。
針對此爻,《係辭》發揮說:"有功勞而不誇耀、不自得,厚道三極。德講究盛大,禮講究恭敬。所謂的謙虛,就是以恭敬而保有其地位呀!"上面說的馮異就是這樣一個人。
六四:無不利,謙。
六四:揮手錶示不敢承當謙虛的名聲,沒有不利。
(huī),連鬥山註云:"乃以手卻物之象。"謙,也就是揮手錶示不敢承當謙虛之名的意思。
有謙虛之實而不當謙虛之名,這是謙虛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謙虛,因此說"無不利"。《論語·雍也》中記載:"孟子反這個人不炫耀、不邀功,作戰的時候在前面衝鋒陷陣,但在班師回朝、論功行賞之時,卻落在最後,將要進城門的時候,纔象徵性地鞭打了幾下坐騎說:"不是我想落在後面,是馬不往前走呀!"自己謙虛、謙遜不說,甚至連謙虛、謙遜之名也不願承當,而是把責任推給了馬。可以說是"謙"的最好註腳。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六五:不富是因為鄰國的入侵掠奪,利於出兵徵討,沒有不利。
雖然說德能服人,但也須有一定的客觀基礎為前提,並不是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能行得通的。在客觀基礎不具備時,一味強調德的作用,不免空泛無力,會被視為軟弱可欺,遭受欺凌、侵略。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邊疆地區一些小國傢入侵內地的情況發生,這些小國傢的入侵往往不是為了土地,為了顛覆朝庭,而是為了掠奪財物人民,因此說"不富以其鄰"。如我們在前面談到,商、周之際,周邊的方國的入侵就是屬於這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再對侵略者講什麽謙虛了,應該用武力進行討伐,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文武兼備、文武相濟、恩威並施方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能為文德的施行創造一個良好的前提,因此說"利用侵伐,無不利",《象》說"利用侵伐,徵不服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徵邑國。
上六:言語上表示謙虛,利於出兵作戰,徵討入侵掠奪的邑國。
行師,就是出兵作戰。邑國,下屬的諸侯國、方國等。
上六爻辭承六五爻辭而來,雖然行謙之德,但下屬的諸侯國、方國並不買賬,反而認為你軟弱可欺。在這種情況下,一味講謙虛是無濟於事的,要以武力進行討伐。作戰是你死我活的事,是不能講謙虛的。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作戰,宋兵已經排列成陣,楚兵正在渡河。屬下認為楚兵多、宋兵少,主張利用楚兵渡河剛半的時機出擊,但宋襄公卻說:"不可。因為君子不乘人之難。"楚兵渡河以後,還未排列成陣,屬下又請求出擊,宋襄公又說:"不可,因為君子不攻擊不成陣勢的隊伍。"等到楚兵一切準備就緒,宋襄公纔下令出擊,結果被楚軍打得大敗,自已也受了重傷,不久身亡。但沒有人稱贊宋襄公道德高尚,而都說他愚蠢、迂腐。
那麽,為什麽說"鳴謙"而利於"行師"呢?這表明我本身並不是黷武好戰者,乃迫不得已而為之,易於爭取輿論、民心、軍心的理解、支持。
綜上,本卦卦辭、初六、六二、九三、六四從正面對謙虛的品德給予肯定,而六五、上六也告訴我們,謙虛也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人都行得通。謙虛並不意味着軟弱,謙虛也應有武備作為後盾。當別人侵犯你的時候,就不能再講謙虛了。否則,就是迂腐和虛偽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
|
|
第1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1) | 第2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2) | 第3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3) | 第4節:引言:《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4) | 第5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1) | 第6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2) | 第7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3) | 第8節:《乾》:相時而動的竜精神(4) | 第9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1) | 第10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2) | 第11節:二《坤》:大地母親的胸懷(3) | 第12節:三《屯》:萬事開頭難(1) | 第13節:三《屯》:萬事開頭難(2) | 第14節:三《屯》:萬事開頭難(3) | 第15節:三《屯》:萬事開頭難(4) | 第16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1) | 第17節:四《蒙》:原始的教育形式(2) | 第18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1) | 第19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2) | 第20節:五《需》:"越是難險越嚮前"宜忌(3) | 第21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1) | 第22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2) | 第23節:六《訟》:退一步海闊天空(3) | 第24節:七《師》:武王伐紂實錄(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