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家类 》 權謀書 》
第42節:治理的大道(6)
劉嚮 Liu Xiang
第二年,晏子就獻上收入的帳本,景公歡迎他,並嚮他道賀說:“你治理東阿治理得很好。”晏子答道:“以前我治理東阿,沒有人情拜托,也沒有賄賂,魚池裏養的魚,用來造福窮百姓。在這個時候,老百姓沒有一個挨餓的,但是君王反而責備我;現在我治理東阿,人情拜托和賄賂都來了,並且碰到搜刮人民的事就做,國庫收入少,又侍奉左右,魚池裏養的魚,都被權勢人傢占有。而老百姓們有一大半人都沒有飯吃,你反而歡迎我,恭賀我。我不能再治理東阿了,請求你保全我的骸骨讓我回去,不致於擋住賢能的人為你效忠的機會。”景公於是下席謝罪說:“請你勉強再治理東阿,東阿是你的東阿,我不再干涉你。”
30. 寬以正
子路治理蒲,去見孔子,說:“我願意接受您的指教。”孔子說:“蒲地多壯士,又難治理。可是我告訴你,衹有謙恭而又客氣,纔可以使勇者畏懼;衹有寬大而又正直,纔可以容納別人;衹有謙恭而又廉潔,纔可以親近尊長。”
31. 君子慎言語
子貢做信陽縣令,臨上任嚮孔子辭行。孔子說:“要努力去做,要順從民意,要把握他們的時間,不要強取,也不要攻伐,不要施暴,也不要劫奪。”
子貢說:“我在年輕時侍奉君子,君子是否也有劫奪行為呢?”
孔子說:“沒有纔德的人攻伐有纔德的人,這就叫做劫奪;賢能的人攻伐沒有纔德的人,這就叫做伐;命令鬆弛,而誅殺緊急,這就叫做暴;拿人傢的長處當作自己的,這就叫做盜。君子的劫奪,難道一定是金錢嗎?
“我聽說,懂得做官的人,一定奉行法令,做對人民有益的事。不懂得做官的人,一定是違法而又侵害人民的權益,這都是怨恨産生的由來。做官要平實,在金錢面前要廉潔,廉潔平實的操守不可破壞。
“埋沒別人的長處,這就叫做蔽賢;宣揚人傢的缺點,這就叫做小人;對內不相規勸,而在外卻互相誹謗,這就叫做不足親;稱贊別人的長處,對別人有勉勵作用,而對自己也沒有損失;說人傢的缺點,對別人沒有好處,反而對自己有害處。所以一個君子說話要小心,不要搶着說,選擇該講的話講,讓口耳一致。”
32. 成大功者不小苛
楊朱去見梁王,說治理天下就像運轉手掌那樣容易。梁王說:“先生你有一妻一妾還管理不好,三畝的田地還不能把草除盡,為什麽說治天下就像運轉手掌那樣容易?”
楊朱說:“我說這話是有理由的。你不看看那些羊嘛,那一百衹的一個羊群,叫一個小孩子帶着棍子去跟着它,想到東邊就到東邊去,想到西邊就到西邊去;你如要讓唐堯牽着一隻羊,虞舜拿着棍子跟在後面,這樣,馬上就有禍亂。我聽說,一條能夠吞舟的大魚,不會在淺灘裏遊,鴻鵠高飛,不會停在污池裏,為什麽?由於它們的志氣遠大。黃鐘大呂,不能伴奏復雜的舞,因為它的音節疏闊。辦大事的人,不要過問小事,成大功的人,不要在小處苛刻,就是這種說法。”
33. 景差做宰相
景差做鄭國宰相。鄭國有個鼕天涉水過河的人,小腿部分受了寒。後來景差經過那裏,請那人上車,並且拿衣服給他蓋好。
晉國叔嚮聽到了就說:“景差做一國的宰相,治國能力也太差了點!我聽說一個能幹的好官吏來了三個月,就把溝渠修好,橋梁也造好了,六畜都不必涉水濕足而何況是人呢?”
34. 食有勞而祿有功
魏文侯問李剋:“要怎樣治國?”
答道:“我聽說治國的方法,吃公傢飯的人要貢獻其勞力,祿位要給與有功的人,要任使有能力的人,賞罰要嚴格執行。”
文侯說:“我賞罰都很妥當,可是老百姓仍然不歸附我,是什麽緣故?”
答道:“國內是否有放縱遊樂的人呢?我聽說,奪去那些遊蕩之民的俸祿,以分給來自四方的人士。他的父親因有功而受俸祿,他的兒子卻無功而享受,出門乘着車馬,穿着華麗的狐裘,以此為榮耀,回來就演奏竽琴等樂器,過着奢侈的生活,而擾亂了鄉裏的教化。如果是這樣,就要奪他的俸祿,來給四方的士人,這就叫做剝奪放縱遊樂的人的權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領袖之道(1) | 第3節:領袖之道(2) | 第4節:領袖之道(3) | 第5節:領袖之道(4) | 第6節:領袖之道(5) | 第7節:領袖之道(6) | 第8節:領袖之道(7) | 第9節:領袖之道(8) | 第10節:為官之道(1) | 第11節:為官之道(2) | 第12節:為官之道(3) | 第13節:為官之道(4) | 第14節:為官之道(5) | 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 | 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 | 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 | 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 | 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 | 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 | 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 | 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