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向权威发难、颠覆文学——十作家批判(一)   》 关于知识分子话语方式      Zhu Dake

  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以一种知识分子话语方式出演的,尽管他多用口语,用词平白、直接甚至在某些人看来粗俗,但这仍然是知识分子话语。李银河说:“他总是使用最精当、最直白的语汇写性、写性器官、写性活动。如果说艺术追求的是美,科学追求的是真,那么王小波的性语汇总是更偏向科学而非艺术,这一偏向好像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杀向重肉体快乐的煽情的性描写;另一方也拒绝了重精神美感的艺术的性语言。”这无疑是好的,但却为难了大众读者,在对性的误读之外产生了另一种进入的困难,从而愈加加深了误读。  如果我们熟悉近年的文学现象,我们就会知道,并非纯是性的原因,使王小波的小说被出版者拒绝、被读者误读 。与他同时的许多作家和作品并未因为涉及性而遇到太多的非议和麻烦。一些充满了煽情甚至挑逗的性描写的作品,并未见因性而遭到出版拒绝,也未受到太多的非议,也许是他们在满足偷窥心理上恰与我们的性文化本质暗合?所以对王小波小说中性的误读,只是浅表层的问题,另外的问题则是看不懂“性描写在他的作品中,不是作为写实的必要而存在的,事实上最具颠覆性的是,他把这种和性相联系的想像变成了一种游戏,自由联想的游戏,蓄意冒犯禁忌的游戏,它又是反讽和幽默感的巨大源泉。”(艾小明)而这正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话语方式。  不独是关于性的部分,在王小波的小说中,知识分子话语方式几乎俯拾皆是。譬如,“因为口水流得太多,我舅舅总是要口渴,所以他不停地喝水。后来,他变得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一听到上课铃声,口水就忍不住了。”(《白银时代》)如果没有读过巴甫洛夫的《心理学》,或者不了解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这种话语的妙处就万难领略。这正是造成大众读者只读到性而议价人文知识界读者却热衰于王小波的语言方式的原因所在。  当然,王小波本人对此另有不同看法。在《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一文中,王小波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科学、艺术不属福利副业,不应以关怀弱势群体为旨。这样关怀下去没个底。就以弱智人为例,我小时候邻居有位有弱智人,喜欢以屎在墙上涂抹,然后津津地味地欣赏这些图案。如果艺术的主旨是关怀弱势群体,恐怕大家都得去看屎画的图案。倘若科学的主旨是关怀弱热群体,恐怕大家都变成蜣螂一类。”“我国的文学工作者过于关怀弱势群体,与此同时,自己正在变成一个奇特的弱势群体——起码是比观众、读者更弱。”这一段很明白地体现了王小波的骄傲的理性。  这已经不是一个能否做到雅俗共赏的问题(顺便说一句,笔者认为雅俗共赏是一个非常乌托邦化的荒唐的说法),而是一位写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质问题。多年以来,被反复倡导的雅俗共赏,一直在降低着我们的文学品质和阅读品级,现在为数众多的人之所以对王小波产生误读,与这种遗害文学倡导脱不了干系。海德格尔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只有两个同时思考着同一件本质的人,他们之间的言说才是有意义的。这正是王小波被误读的知识背景。大多数人,我相信他们读不懂王小波,正是这种知识障碍的存在,不仅是小说,不仅是小说中的性,也包括他那些明白异常的散文随笔。障碍的消除需要时间,而误读则还将继续存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围城》,独特的文学现象情理相厄的"上帝之言"理念大于形式
理智大于感情局部大于整体拉郎配式的意象强合
自伤其类的比喻《围城》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钱钟书能够与鲁迅比肩?
文人和大众的虚假和解煽情主义的话语策略行走在苦难和甜蜜之间
民族话语和道德话语"人格结构"与"忧患意识"与国家的和解--一个王朝的背影
家园景象和母亲话语当代散文的细小命运王蒙迷雾
权威意识与忠诚信念(上)权威意识与忠诚信念(下)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上)
在世故中把玩“批判”(下)旧瓶纳新酒:王蒙式创新(上)旧瓶纳新酒:王蒙式创新(下)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